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现实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是某电视剧中出现的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电视剧甲:“三公”坐着议事,对自己所管辖的事务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电视剧乙: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有不合理之处,便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电视剧丙:皇帝在一个房间中处理军国大事,几个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执行
按甲、乙、丙顺序排序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应是( )
A.汉朝、唐朝、明朝 B.明朝、唐朝、清朝
C.汉朝、唐朝、清朝 D.唐朝、元朝、明朝
12.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一篇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错误的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一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朝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据此回答8-10题。
8.“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 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可以取代丞相制
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 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
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0.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宰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宰相也不是他,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从秦至元是我国君主制中央集权制度从确立到成熟的时期,据此回答4-7题。
4.某地发现一块两于多年前的石刻,上面刻有“四守之内,莫不郡县”字样。这块石刻归有可能反映的是( )
A.周朝的分封制 B.秦期的郡县制
C.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D.元朝的行省制
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极大诱惑,吸引了无数莘莘学子,使他们“老死于文场而无所恨”。科举制的实行( )
①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②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④为历朝沿用,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③ B.①⑧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中国全史·唐史》载:“中书出令、门下封驳,争论不决,则先在政事堂议定,然后再奏闻。”下列关于唐朝中央机构的说法与材料相符的是( )
A.决策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B.相互监督牵制,君权加强
C.决策部门增多,相权增强 D.相互诋毁攻击,明争暗斗
7.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其中“省”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应起源于( )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周朝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省制度
3.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
2.西周时期某一诸侯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他的儿子中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正妻之子(20岁) B.妾一之子(25岁)
C.妾二之子(21岁) D.正妻之子(15岁)
夏、商、周是早期政治制度创立时期,其成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回答l-3题。
1.据新华社电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2008年部分节假目安排的通知,与以往相比增加了民族传统节日的假期,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l天。“每逢佳节备思亲”,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2.(14分)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 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利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2分)双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1分)为什么?(2分)
|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经济立法的。(3分)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2分)
30.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幅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 )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中外交失败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