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79110  179118  179124  179128  179134  179136  179140  179146  179148  179154  179160  179164  179166  179170  179176  179178  179184  179188  179190  179194  179196  179200  179202  179204  179205  179206  179208  179209  179210  179212  179214  179218  179220  179224  179226  179230  179236  179238  179244  179248  179250  179254  179260  179266  179268  179274  179278  179280  179286  179290  179296  179304  447090 

51.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与中国的救亡运动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试题详情

50.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诗中所赞叹的是:

A.高架铁路        B.化学工业的进步     C.电报电话    D.火车的发明

试题详情

49.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盲目对华输出商品的结果       B.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顽强抵抗

C.闭关锁国政策的抵制         D.中国民众贫困

试题详情

48.1840年,文人汪仲洋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林则徐也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认识是因为清朝的

A.闭关政策      B.文字狱     C.重本抑末     D.政治腐败

试题详情

47.一位同学要研究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他收集的下列史料中不能直接反映这一政策的是

A.(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粗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明史》)

B.(苏州)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杼轴、纂组均指丝织业)。(《明神宗实录》)

C.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明太祖实录》)

D.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

试题详情

46.长江三角洲自唐以后农业发达,一向是粮食输出区;但明末以来,却需仰赖外地输入粮食。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改种经济作物,造成粮食不足       B.战乱频仍,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C.水利失修,造成粮食生产减少       D.新作物传入,饮食习惯渐趋改变

试题详情

45.宋代城市的规模、机能与城市生活型态,有延续前代而发展,也有因应新情势而变革。下列选项中,何者为宋代明显不同于唐代的新发展?

A.城市商业繁荣,商帮势力兴起       B.官府维持夜禁,但准许延长营业时间

C.茶馆酒楼林立,说书、演戏等娱乐盛行   D.士大夫与庶民生活方式差异日趋扩大

试题详情

44.清朝道光年间编修的《遵义府志》记载:“玉蜀黍(玉米),俗称包谷。……岁视此为丰歉(丰收或歉收)。此丰,稻不丰,亦无损。价比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 玉米的种植面积较之明朝得到推广。    ② 玉米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作物。

③ 玉米比稻谷更便宜。           ④ 玉米成为当地各阶层的主粮。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试题详情

43.“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达到缴税年龄)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年老不再缴税或死亡)则还田。”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A.井田制     B.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C.均田制    D.土地兼并

试题详情

42.先秦人们种植的农作物中,黍适应粗放的耕种方式,而粟对水肥土壤要求较高,但到春秋战国时期,粟却成为主要的作物,这主要得益于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粟的产量更高 

C.气候变化使水热条件改善   D.统治者的推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