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列材料,回答29-30题。
材料一 某产业生产模式图 材料二 某区域图
29.20世纪80的代以来,发达国家将材料一中生产模式的企业,转移到材料二中的B地区,影响这种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是 ( )
A.内部交易成本 B.市场 C.劳动力 D.著名侨乡
30.图示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特点是 ( )
A.机械化水平高 B.商品率高
C.单位面积产量高 D.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强
第Ⅱ卷(必做30分 + 选做10分,共40分)
[必做部分]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以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回答27-28题。
27.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28.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利用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倡导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据此回答24-26题。
24.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
A.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 B.便利的交通条件
C.农业生态环境较好 D.城市和工业矿业发达
25.黑龙江省土地资源质量上的显著特征是 ( )
①耕地面积最大 ②可开垦荒地多
③肥沃的黑土 ④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相比而言较容易治理的荒漠是 ( )
A.土地退化 B.原生荒漠 C.戈壁 D.流沙
2005年4月18日渝怀铁路全线贯通。据了解,跨越重庆、贵州、湖南三省、市的渝怀铁路,将于2006年12月开通客运。据此及右图信息回答22-23题。
22.图中数字代号①、②、③、④代表铁路线,其中
代表渝怀铁路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3.渝怀铁路的区位选择,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环境因素 D.科技因素
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回答20-21题。
20.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②相符的是 ( )
A.美国硅谷 B.德国鲁尔区
C.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D.长江三角洲
21.20世纪80年代初,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 )
A.侨乡 B.政策 C.交通 D.劳动力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图中M表示我国某县2005年农产品产值构成。读图回答18-19题。
18.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
D.政策和劳动力
19.该县的“十一·五”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城效
的“都市农业”,以下适合“都市农业”发展的
产业部门有 ( )
A.观光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房地产业 D.水稻种植业
读下图,回答16-17题。
16.该城市从地域形态上看属于 ( )
A.组团式 B.分散式 C.放射式 D.条带式
17.根据右图信息,甲城市火力发电站适合选择在 ( )
A.①点 B.②点 C.③点 D.④点
对于人口系统来说,系统中变量的因果关系,既存在着因变量与果变量呈同向(正性)变化,用“+ →”表示;又存在着因变量与果变量呈相反(负性)变化趋势,用“- →”表示。结合人口简化模型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因果关系为正性(正因果反馈回路)的是( )
A.d→a→d B.d→c→b→a→d
C.d→e→d D.d→c→f→e→d
15.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密度增大
B.耕地面积扩大
C.出生率在增高
D.死亡率在降低
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石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谷飞禽,岩体被淘蚀得薄如蛋壳。据材料回答12-13题。
12.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岩浆活动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13.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
A.植被稀疏 B.水源缺乏 C.地形崎岖 D.土壤贫瘠
读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层空气中CO2浓度示意图,回答9-11题。
9.如果水分条件相同,下列植被分布区中土层最易被溶浊的是( )
A.无植被耕地
B.人工草坡
C.柏树林
D.天然草坡
10.如果当地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但不会引起 (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滑坡、泥石流 D.土壤盐碱化
11.这种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
A.生产功能 B.分解功能 C.整体性 D.差异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