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珠三角承接了来自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奠定了今日辉煌的基础;20多年后,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又不期而至。据此回答11-12题。
11.这样转移的结果是
A.转移了工业污染 B.使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C.增加了生产成本 D.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
12.电话机、饮料、一般电子玩具等63种产品被列入了鼓励转移的目录,其共同特点是
A.产品技术含量高 B.污染较为严重
C.工业技术水平要求一般,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D.都是二战后的新兴工业
10.下列对采取综合方法进行资料分析整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列表归纳等
B.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
C.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D.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
9.某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得到的客家土楼民居资料:永定位于闽西的龙岩地区,这里分布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它们被统称为“永定土楼”。土楼分为圆楼和方楼两种,……,客家土楼建筑闪耀着客家人的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防御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而且冬暖夏凉。该中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区域的方法分别是
A.直接搜集法、定性的方法 B.直接搜集法、定量的方法
C.间接搜集法、定性的方法 D.间接搜集法、综合的方法
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中部地区主要是指我国的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山西诸省。据此回答7-8题。
7.“中部崛起”是针对“中部塌陷”而提出的,“中部塌陷”主要是指
A.中部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
B.中部出现产业向西转移、人口向东部迁移的现象
C.中部矿产资源开发规模过大,出现了地面塌陷
D.中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都已落后于东部和西部
8.导致“中部塌陷”的主要原因是
A.中部地区自然资源贫乏 B.中部地区人口数量太多
C.中部地区交通设施落后 D.国家多年来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6.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水库--棘洪滩水库每年都要投放大量的白鲢、花鲢鱼苗,其主要作用是
A.控制水中藻类过量繁殖,净化水质 B.进行淡水养殖,增加经济收入
C.为吸引鸟类光临而投放的饵料 D.发展生态旅游,供给游客垂钓
5.引黄济青工程每年冬季11、12月至次年2月进入引水季节,其原因是
A.冬季山东降水稀少,青岛缺水最严重
B.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
C.青岛市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
D.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济青工程的水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资源枯竭型城市往往因资源开采而兴、资源枯竭而衰。最新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已达72个。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据此回答3-4题。
3.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下列措施中不适当的是
A.开发利用废矿资源 B.开发可替代能源
C.积极发展非矿产业 D.枯竭型城市整体搬迁
4.“矿竭城不衰”,煤城阜新将转型目标锁定“现代农业”,其原因可能有①矿区有大量废地,人均土地资源丰富 ②交通条件优越 ③现代农业市场前景广阔 ④国家政策的支持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内四区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完全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回答下列5-6题。
读图,回答1-2题。
1. 下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③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④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 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九)读“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回答。(11分)
1.A处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因为这里有大面积的 气候区。
2.B处的农业带名称是 。其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①
② 。
3.C处的农业带名称是 ,
这里接近五大湖城市群,其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D处的农业带名称是 。
4.从美国的农业带分布图上可以反映出美国农业的特点是 。
5.从美国的农业生产特点中,我国农业生产可以借鉴哪些成功经验?
(八)读某地区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从地质构造看,A为 ,B为 。从地形条件看,海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的 地区。
2.若图中A处为含水层,其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属于 水,目前其水质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原因是 。
3.若图中沿海海域因海水污染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其污染的原因可能是 。
4.当地震波在油层上下时,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将发生什么变化?
横波: ,
纵波: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