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是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C.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 D.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9.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近年来抽查的结果显示,广东省的人口数量增长率高于全国其他省区,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最高 B.人口死亡率最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D.大量的人口迁移造成的
8.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加速上升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经济得到发展
B.人民生活安定
C.医疗保健卫生事业的普及
D.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加
7.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该现象体现了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C.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孤立性 D.人类与环境不相统一
读下图,回答3-6题。
3.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4.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5.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降水量 B.洋流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6.该山可能位于
A.低纬度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
中国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的速度也是目前全球最快的,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目前中国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了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由于绝大多数中青年人外出务工经商,中国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普遍高于城镇。根据以上材料,完成1-2题。
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是
A.环境的不断改善 B.医疗事业的逐步完善
C.死亡率的下降 D.出生率的下降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很早,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龄化和发达国家相比
①老龄化速度快 ②绝对数量大
③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④老龄化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A.①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9.读“我国干旱灾害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10分)
(1)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世界两大灾害带 和 ,这两个灾害带都经过我国。(2分)
(2)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但旱灾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为何西北地区旱灾发生的频率少?(2分)
(3)图中干旱频次>30的地区是 、 、 。(3分)
(4)为减轻旱灾,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3分)
48.下图是寒潮造成的上海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据图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1)读“上海市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分析这次寒潮过境时和过境后天气变化情况:(4分)
过境时
过境后
(2)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 )(1分)
(3)一般而言,寒潮对华北平原的影响是( )(不定项选择) (2分)
A.羽绒服装热销 B.天气寒冷,路上人车稀少,交通畅通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D.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4)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防灾减灾是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社会行动,简述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有哪些?(3分)
47.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
灾害种类 |
粮食损失(亿千克) |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 |
干旱 |
200-250 |
150-200 |
洪涝 |
100 |
150-200 |
风暴潮 |
2.5-5 |
50-60 |
冰雹与低温 |
15-25 |
20-30 |
森林火灾 |
/ |
50-100 |
崩塌、滑坡、泥石流 |
2.5-5 |
20-30 |
风沙和沙漠化 |
2.5-5 |
20-30 |
(1)受 和 的影响,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是: 、 、 。(4分)
(2)表格中除水旱灾害外,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较大的是 ,这种灾害在我国的主要影响时间是 季和 季。 (3分)
(3)表中所列灾害种类中,以我国西南地区最严重的是 ,此灾害的形成条件有:① ;② ;③ ;近年来此类灾害有强度增大、频度增高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5分)
46.下面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2分)
(2)A、B两地受热的是 ,冷却的是 。 (2分)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2分)
(4)若A为亚欧大陆,B为太平洋,此时我国东部的季风风向为 风,北印度洋上的洋流流向为 (答向东还是向西)(2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