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个时刻中,最容易导致近地面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图1中表示非逆温现象的是(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0.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从南麓的厚畛(zhěn)子镇(海拔约650米)开始攀登山峰,是徒步登山、进行生态考察或旅游的主要线路。
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一次考察中遇到的问题,请你帮助分析回答。(11分)
(1)同学们自南坡向上攀登,将依次观察到的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高山草甸。当同学们到达高山区域,从背包中取出在山下准备的密封包装食品时,发现密封包装袋鼓起来了。这是因为大气压 所造成的。(3分)
(2)在一般情况下,顶峰与厚畛子镇的气温相差约 ℃,因此,同学们在上山前就应该考虑到温差,准备相应的行装。当同学们到达3400米以上,就进入了高山草甸。这里地势比较平坦,上山的小径逐渐消失,这时同学们应用 、 等方法来确定方位。(3分)
(3)在攀登过程中,甲、乙两位同学就如下问题产生了分歧。甲同学的观点是“山越高,山地垂直方向自然带的类型就越多”,乙同学的观点则是“山高,自然带的类型不一定多”。
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较正确?并简述理由。(5分)
28.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回答。(9分)
(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类型名称为:A为 ;D为 。(2分)
(2)图中a、b两条支流,水流较湍急的是 ,它们的主要补给类型应为 ,河流径流的变化特点是:① ;② 。(4分)
(3)若要建一小型水库,从图中条件分析,坝址选在何处较合适? (填写字母)。建成后,水库最高水位估计可达200米。指出水库的建设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3分)
27.[问题探究]东亚季风的形成。(14分)
有些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的时候,对于东亚季风环流的理解感到比较困难。实际上,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如果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你将会很轻松的掌握。下面我们通过有关问题探究东亚季风的形成过程,请你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步:三圈环流和近地面气压带及风带的形成。
(1)假设地表性质是均匀的,且地球不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是 ,这样在北半球会形成 个大气环流圈。(2分)
(2)若只假设地表性质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还包括 。在两因素的作用下,全球就形成了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上图是北半球大气环流的情况,请填写出图中气压带的名称。(5分)
A 带,C 带,E 带,G 带。
(3)确定气压带的分布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近地面风的形成特点,确定风带。图中B为
风带,D为 风带。(2分)
第二步:海陆分布的影响
(4)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以及陆地上不同的地貌使得地表性质不均匀。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的比热差异,在地理上叫做 的差异,在这种差异的影响下,陆地面积更大的北半球气压带被陆地气压中心切断成块状分布,从而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1分)
第三步:东亚季风的形成
不同季节气压中心的变化,形成了冬夏风向相反的季风,这种变化在东亚地区特别明显。读下面东亚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气压单位:百帕),回答:
(5)图中所示为 (一月,七月), 带被陆地上的气压中心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2分)
(6)根据气压分布情况,在甲处标出风向。(1分)
(7)从风来源的纬度和海陆性质,我们可以得出该季节甲地的气候特点 。(1分)
26.我国中纬度地区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经常在课余进行一些测量实践活动。回答下列问题。(8分)
(1)上面甲、乙两图分别代表冬至日和夏至日正午,太阳光从窗户照入该校同一教室内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甲、乙两图其中代表夏至日的是 图;该校夏至日到冬至日期间,正午教室内光照面积的变化情况是 。(2分)
(2)该学校所处的经度位置是 。(2分)
(3)下列四图中,正确表示该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是 。(2分)
(4)该小组学生在自己学校的操场上,利用他们的手表进行辨别方向的练习(如下图所示),测得丙的方向是 。(2分)
25.肯定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第Ⅱ卷 (综合题5小题 共50分)
24.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A.先向北,再向东北 B.先向南,再向东南
C.先向东北,再向西北 D.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23.图中地貌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回答24-25题。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