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80862  180870  180876  180880  180886  180888  180892  180898  180900  180906  180912  180916  180918  180922  180928  180930  180936  180940  180942  180946  180948  180952  180954  180956  180957  180958  180960  180961  180962  180964  180966  180970  180972  180976  180978  180982  180988  180990  180996  181000  181002  181006  181012  181018  181020  181026  181030  181032  181038  181042  181048  181056  447090 

(七)读甲、乙两地的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据此回答。

19.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乙地多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地纬度低

B.甲地气候干旱,降水少

C.甲地云量大,降水多

D.甲地缺少地面植被覆盖

20.甲地的年太阳辐射量和年降水量对农业生产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

    A.复种指数高     B.小麦种植面积广  C.瓜果甜度高     D.水稻种植面积广

试题详情

(六)2007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主题为“2007,颂扬卓有成效的20年”。

16.大气中的臭氧绝大部分集中在                                      (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电离层

17.造成环境问题的臭氧洞主要出现在                                  (   )

    A.南极上空       B.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18.大气中臭氧总量的减少,给地球环境和人类带来的危害是                 (   )

    ①土壤酸性增强,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腐蚀

    ②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 

    ③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加

    ④水生生物死亡、陆地植物灼伤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试题详情

(五)小实验:(如图准备装置)在两只烧杯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CO2的温度较邻瓶高,最大可达4℃。

13.该实验反映的现象是                      (   )

    A.温室效应       B.酸雨污染

    C.大气污染       D.臭氧层破坏

14.下列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加大气温度

    B.能分解氧分子与氮分子为原子,使大气强烈增温

    C.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D.能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15.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大量燃烧矿物能源  ②火山喷发  ③过度发展核电  ④过度砍伐森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试题详情

(四)2007年11月26日上午,嫦娥一号研制机构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举行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发布仪式。温家宝总理到现场看望并慰问了参与工程研制的科技人员,对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1,3,5
 
10.下列关于月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月球上没有风、云、雨、雪等天气变化

    B.人们在地球上可看到月球的全貌

    C.月球的昼夜温差可达300℃以上

    D.月球上明亮的部分是山脉和高原

11.11月26日(丁亥猪年十月十七),该日月相近似                        (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12.下列能表示一次完整月相的过程的是                                (   )

    A.A→B→C→D→E→F→G→H→A     B.E→A→G→B→F→C→H→D→E

C.F→A→G→B→F→C→H→D→F    D.E→D→H→C→F→B→G→A→E

试题详情

(三)根据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的监测,智利北部地区当地时间2007年11月14日12点40分(西四区),发生里氏7.7级地震。该次地震,震中位于智利城市托科皮亚以东35千米,震源距离地面59千米。

7.智利是世界地震多发国家,关于智利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智利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B.中国地震台网测得智利的地震为7.9级,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C.据某报报道,智利此次地震属于深源地震,因此造成的破坏较小

    D.智利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由于板块张裂而常发生地震

8.智利北部地区当地时间14日12点40分发生地震(不考虑夏令时),此时北京时间为(   )

    A.15日12点40分                 B.14日15点40分

    C.14日9点40分                  D.15日0点40分

9.受智利发生强烈地震消息的影响,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出现                (   )

    A.咖啡价格大幅上涨                B.铜价格大幅上涨

    C.石油价格大幅上涨                D.铝土价格大幅上涨

试题详情

(二)2007年9月19日2时30分,今年第13号台风“韦帕”(WIPHA)在浙江苍南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4级.受其影响,闽浙80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6.2亿元。

4.下列四幅图中,能够表示台风“韦帕”的是                             (   )

5.下列四个地区中,可能是台风“韦帕”源地的是                        (   )

    A.太平洋西部60°N附近海域        B.太平洋西部15°N附近海域

    C.太平洋西部60°S附近海域         D.太平洋西部15°S附近海域

6.台风“韦帕”在浙江苍南登陆,而未在上海登陆的原因可能是              (   )

    A.副热带高压增强                 B.赤道低压增强

    C.副极地低压增强                 D.极地高压增强

试题详情

(一)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07年11月12日从上海启程,乘坐改装一新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奔赴南极,执行中国2007-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

1.关于南极洲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南极大陆的全部常年被冰雪覆盖着,所以气候酷寒

    B.南极洲是世界最冷最干旱的大陆

    C.严寒、沙尘暴是南极大陆气候的特征

    D.每年4~10月为夏季,11月至第二年3月为冬季

2.下列南极科学考察的4个地点中,全年不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

    A.极点(南纬90°)               B.南极冰盖最高点(约南纬80°)

    C.中国中山站(约南纬69°)        D.磁点(约南纬65°)

3.南极洲和北冰洋都处于高纬度地区,但南极洲比北冰洋更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极洲热容量比北冰洋小          B.南极洲地势比北冰洋高

    C.南极洲晴天比北冰洋少            D.南极洲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比北冰洋强

试题详情

36.(16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M、N两地≥10°积温值范围各为多少度?请说明判断理由。

  (2)P、N所在地形区,地表崎岖,试分析其各自的成因。

  (3)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图中M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主要迁移方向。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