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九大都市圈分布图(下图),完成29--30题。
29.九大都市圈都具备的优势条件是:
A.地形开阔、土壤肥沃、水网密集 B.气候适宜、取水方便
C.交通便利、工商业比较发达 D.人口自然增长快、科技水平高
30.关于九大都市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九大都市圈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
B.九大都市圈交通便利,相互联系紧密
C.九大都市圈社会经济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强
D.九大都市圈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目前,我国把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放在工作重点之一。回答 27---28题。
27.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A.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 B.发展清洁生产,实现“零排放”
C.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 D.发展粗放农业,改善环境
28.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B.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C.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D.净增人口多,人口压力巨大
地形、河流三种区位因素,箭头指示方向表示区位条件越来越好。读图回答25--26题。
25.若仅考虑三个因素,则区位条件评价正确的说法是
A.H----最优 B.B----最劣 C.F----最优 D.D-----最劣
26.若用此图分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此图表示聚落区位因素,则B地聚落最可能呈带状分布
B.若此图表示农业区位因素,则A地需要解决灌溉水源
C.若此图表示工业区位因素,则E地水运条件最好
D.若此图表示人口区位因素,则G地人口可能分布在河谷地区
下图反映了某区域以A地为中心,半径约15千米范围内,近10年平均气温增幅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23--24题。
23.导致图中A地近10年平均气温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城市的快速发展 B.工业生产的发展
C.农业生产的发展 D.全球气候变化
24.若该地工业布局合理,下列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区最可能位于西南部 B.工业区最可能位于东北部
C.盛行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 D.盛行风向最可能是西南风
|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21--22题。
2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C.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
D.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22.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
C.资源密集型产业 D.现代服务业
读某交通网络图下图,回答19---20题:
19.交通通达指数是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图甲中通达性最好的点是:
A.A B.C C.D D.E
20.交通的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来计算与比较。那么上图中交通网络发达性比较正确的是:
A.丙﹥乙﹥甲 B.甲﹥乙﹥丙 C.甲﹥丙﹥乙 D.乙﹥丙﹥甲
下图是三个同等规模商业中心对周围顾客达成交易的概率的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分析回答17--18题。
17.图中四点达成交易的机率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甲丙丁乙 D.乙甲丁丙
18.若要在图上新布置一个同等规模的商业中心,则最佳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判断15---16题。
15.相对于“内含式”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直接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数量多 C.人口密度小 D.经济发展水平快
16.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也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则: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
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判读卫星遥感图像时常使用对比分析法,具体说就是对不同时间、不同地面物体的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和分析。如图,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在不同时间对两种不同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图中符号分别代表播种30、75、100、140天后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读图回答12--14题。
12.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象应拍自播种:
A.30天后 B.75天后 C.100天后 D.140天后
13.该卫星图像可能拍自: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太湖平原
14.限制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势较高,热量不足 B.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C.地处内陆,水源不足 D.地处沿海,旱涝频繁
11.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