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8030  18038  18044  18048  18054  18056  18060  18066  18068  18074  18080  18084  18086  18090  18096  18098  18104  18108  18110  18114  18116  18120  18122  18124  18125  18126  18128  18129  18130  18132  18134  18138  18140  18144  18146  18150  18156  18158  18164  18168  18170  18174  18180  18186  18188  18194  18198  18200  18206  18210  18216  18224  447090 

      

试题详情

2. 设是函数的反函数,则使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是

试题详情

1.已知方程有一负根且无正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 a >-1           B. a=1              C. a≥1             D. a≤1

试题详情

25.(1)雪尽马蹄轻(2)乾坤日夜浮(3)出师未捷身先死(4)独怆然而涕下(5)野旷天低树(6)果擘洞庭橘(7)无人知是荔枝来(8)心有灵犀一点通(9)胜败兵家事不期(10)涧户寂无人

四、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运用比喻的关系型话题作文。材料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火花和浪花”存在着辩证的关系。选择一个明确的角度,从一个具体的范围立意构思,可以说是话题作文的共性所在。这则材料就可以从“瞬间与永恒”这个角度构思立意。既可以写“永恒的魅力”,又可以写“瞬间的精彩”,当然,也可以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入手,展开文章。具体的范围可以面对生命,面对生活,面对历史,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文学等等。

    [例文1 ]

花开不败

    海浪研洗过的沙滩,应该有人去走;雪花覆盖的野地,应该有鸿爪钤印;漠漠水田,应该有鹭鸶照镜;一远平铺的苔草,应该有人去点墨,这样天地才不会寂寞。

   海由于连绵不绝,最终有一天,和地平线交汇。只有融于集体之中,紧密相连,才能永恒。融合是一种境界。

   中国是一个讲究融合的民族,正是因为有了先于纸张发明的孔孟之道,中国的先哲们捧一盏淡茶就可以气定神闲地应对沧海桑田;正因为有了荀子如静月老树般的安然态度,中国的和谐比欧洲的急功近利更多了一份水墨画般的超然和隐逸;正因为有了庄子和他的门人,中国人懂得了如何理智的融入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了李白的吟唱,杜甫的流泪,中国人学会了在山水间感动与体悟大自然的融合。那“声出三腔之上”的流丽悠远昆曲之美,那“漂泊如三春之水”的二胡之者,中华民族在与自然和谐对话中,紧密相连,获得力量,在众多古文明轰然倒塌时,依然自我,依然承受着风雨洗礼而始终微笑着。

   集体的融合是一份希冀,一种力量。记得在中亚的荒原上,当亚历山大大帝挥剑指向远方的时候,人们惊异这个年少气盛的帝王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缔造出了一个神话般的帝国;当成吉思汗的马队将中亚的版图重新梨耕一遍的时候,人们不解这个漠北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如何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帝国用血与火,刀与剑成就了自己版图无以伦比的强大,然而却终是胜极一时,不得善终。他们将自己孤立了起来,脱离了集体,忘记了融合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帝国会转瞬即逝。

   人,在人群中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中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中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中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我们不可能脱离集体。惟有融合,才有永恒。人的生命远比一朵花开要更加沉重与短暂,时光暗换,流年飞度,当生命紧密相连,才会在岁月匆匆辗转之间花开不败。

   如同北方的黄山厚土之中悠忽而来的信天游,灿若信仰的阳光及阳光下信仰生存的人们,他们不动声色的样子讲述着融合的力量。一年又一年,花开不败。

   简评:

   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文章。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论述问题,不妨称之为“全面分析辩证式”。本文以“惟有融合,才有永恒”为中心论点。前两段引出观点,第三段讲述了中国文明由于与自然的融合而依然光辉灿烂;第四段讲述了忘记了融合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帝国会转瞬即逝。这两段对比论述,突出论点。第五段从人的角度论述了融合的意义。水到渠成。

   厚重的语言,辩证的思想,相辅相成。

   [例文2]

生命的价值

   星星在深邃的夜空划过,留给了后尘明亮的瞬间,蜗牛在老榆木边迟行却以永不消褪的液线印证了它生命的价值――永恒。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要求一夜成名已不再是一种个性化的思想。甚至有“哪怕只有三分钟热度,也要让别人看到”的狂想。无可否认,在当今社会,只有个性化超前意识的想法是受大众青睐的,但我们也不能置疑,纵使社会有何种发达与进步,拥有一个永不消去的信念必将受益终生。

   清幽山溪,以其宁静恬美而受到诗人的倾心;悠悠山谷,以其深邃辽远,深为哲人看好。并非人前加上一个高等的修饰便比常人更有权威的说服力,但你瞧那乡田间老人会意舒心的笑不也正告诉我们永恒美于任何人的心中吗?

   曾喜爱一句歌词“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简简单单的一个生命轮回,不期光宗耀宗,不贪万心崇拜,只做绿叶间的一点陪衬,但求阳光的一缕轻柔。生命何其短,何必为名利、为钱财、为虚荣而喋喋不休?

   时光荏冉,不经意间,生命之花很快凋去,在屈指可数的岁月里,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印象中还清楚的记得那句老话“人无法选择怎样开始,却有权力支配自己的一生”是希望登台亮相般光祖耀宗,还是蜗牛爬坡般一步一步求得永恒的终途?

   在这寂静如夜的时刻,我想到了母亲那如海水般深沉的泪眼,我想到了父亲那比枯藤还弯的脊梁。真想说一声:爸,妈,我会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为了所有,除了虚荣。

   日光又转过了一个弯,匆匆的一天也将近半,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为名缰利锁,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向着虚幻捕风捉影,停一停吧!看看你身边的一草一木,看看你身边的一花一鸟,它们何曾因宠辱而屈于萎靡,何曾因诱人而夸夸其谈。

   或许闲看云卷云舒,闲听雷鸣雨奏只会是无志的人才会有的心境,或许在你眼中,只有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才算是积极向上,但你忘了,忘了自己手中的老茧是岁月与汗水的结晶,忘了灿烂不会书写命运,而永恒却能够填满生命的每一个空格。

   生命的价值便在于此――永恒。

  

简评:

   多角度多侧面论述观点,以达到强调突出论点,增加论证力度的效果。文章依次从自然的永恒,生活的永恒,理想的永恒,生命的永恒几个角度,反复论证了“生命的价值便在于此――永恒”这一中心论点。反复地论证增强了论证的力度,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应该说这是一篇结构严密,论证充分的议论文。

   [例文3]

西风吹不落东庭花

   似水流年,涂绘天蓝海碧,冲淡寰宇尘嚣。江连一轮明月,水绕一树春花。雨中飘漫,浪中回旋。流年似水,吹来牡丹花开,流去芙蓉花谢,惟一支东庭花,永开不衰。盈盈清水间,她在诉说着什么。

   你永远属于撒哈拉沙漠的一只跳跃的精灵,在你的脸上找不到跳跃影子,尽管有时你像极了一只哭泣的骆驼,可为什么泪水滑落却没有丝毫痕迹。滚滚红尘中,听到的是你同荷西欢快的笑声,早晨的七点钟嗅到的是你成熟的气息,三毛――――位伟大的女性作家,于九一年就那样悄然追逐荷西的遗魂去了。你没有忘记那本《金刚经》吧!没有忘记送给姆妈的生日礼物吧!有人说你的做法太冲动,但我认为,你所留下的已经足够我们去为之瞻仰了。你的创作如同那支伫立的东庭花,在西风下依旧美丽。你的创作不会因为时间的缘由而褪色,他们会永不疲惫地为人们跳一支欢畅的舞蹈,一如你的个性,就像大海里的浪花,只要有水的存在你就可以翻腾,可以嬉闹,你的生命之花永开不败。

   那个永远如同孩童的莫扎特,你也在静静聆听吗?当问及死亡是什么时,爱因斯坦这样回答:死亡,代表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的确,上帝嫌人类空虚,于是赐给人类一个莫扎特。短短的四十年里,莫扎特,你为人类谱写了几百首经典乐曲,最终被一曲《安魂曲》呼唤到了天堂,可能是上帝也需要你了吧。现今,病危的以色列总统沙龙也在让你的音乐呼唤希望能得到复醒。我们不会抱怨你的光阴短暂,英年早逝,因为你留下来的音乐足以聊慰世人一亿年。你的天才及不畏权贵的性格,将永远在音乐之城的石碑上铭记。如同那支东庭花,几任西风吹不倒。

   流年似水,凝冻劲松秋霜,飘起桂花幽香。琴声回荡,西风瑟瑟。

   似水流年,转身残红遍野,回头孤楼烛灭,回眸凝望,让前人的脚步稍慢些,告诉我们,东庭花永开不败,灿烂依旧。

   简评:

   这是一篇选材、立意新颖的文章。“让短暂迸发靓丽的光芒”。从文学角度去思考面对生命的态度,从音乐的角度去体味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难能可贵的是后两段在点题,呼应开头的基础上,又是对主体内容议论抒情和高度概括。可谓材料运用巧妙,结构布局严密。

 

 

试题详情

24.(1)重阳(2)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或者另一种回答: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三、

试题详情

23.(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以动写静,反衬

(3)谪居僻远之地,(1分)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1分)

(四)

试题详情

22.(1)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亮丽。

(2)极力状写灿烂美景的目的在于以乐景写哀情,抒发羁旅漂泊异乡的感慨,对照出诗人的殷切归心。

(三)

试题详情

21.A(李白尚未亲身游历天姥山,诗人只是梦游天姥山)

(二)

试题详情

20.D(不影响诗歌的完整,但是会影响主题的表达)

试题详情

19.B(诗中没有将“唐朝统治理想化”)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