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读漫画图,回答问题。(10分)
1.根据上图漫画所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并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主题词
“ ”原因 。
2.据报道,上海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本地区地表水资源的20%,上海市民每天人均用水量比欧洲、日本等地区还多20升,不少市民认为,上海有黄浦江作为水源,水费相对便宜,用水并不紧张,请据材料对上海地区水资源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
B组
(七)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10分)
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图中,陡崖出现在 处。
2.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 。
3.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 ,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 ,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 代表的地 层中去寻找。
4.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可能含有煤炭的地层是数码 ,当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简单描述)
(六)读“某区域等压线图”,回答问题。(19分)
1.量算出AC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约为 千米。
2.根据图示判断,加尔各答市此季节盛行 风,主要气象灾害是 灾害。
3.此时,我国的一艘商船由广州去法国,经过北印度洋时的航行情况 (顺、逆)风 (顺、逆)流。
4.分析区域内的河流共同的水文特征 。
5.B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胜之一的是 。
6.分析C省应如何因地制宜加快经济发展? 。
7.该区域正在拟建一条“泛亚大铁路”(东盟第五届首脑会议上提出的修建一条超越湄公河流域范围,从马来半岛南端的新加坡,经马来西亚,中南半岛五国到中国昆明的“泛亚大铁路”)。试分析铁路在该区建设时所面临的主要自然环境方面的难题以及修建该铁路对我国特别是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
以下为选择部分
A组
(四)读“某区域地形图”,回答问题。(共10分)
1.D点海拔高度是 米,C点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其相对高度最多不会超过 米。
2.甲地的地形为 ,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3.甲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地。据图判断,该地吸引游人的自然景观可能是 地貌,这种地貌在我国 区分布最为突出。
4.如果要在A、B两处选乙处建水库大坝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大坝应建在 处比较合适,理由是 。
(三)读下图,图a外圆为晨昏圈,中心点O为太阳直射点,N为北极点,A点经纬度为0°、66°34′N,回答问题。(共12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 、 ,北京时间为 月 日 时。
2.这一天地球上出现极昼的范围是 ,上海日出时物体的影子朝向为 方向。
3.这段时间上海天气状况很可能是 ,简要判断理由是 。
4.一个月后,上海的天气状况很可能是 ,在图b中画出此时控制上海的天气系统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
(二)读下列“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表,回答问题。(共12分)
年份 |
世界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
城市人口(亿) |
城市化水平(%) |
城市人口(亿) |
城市化水平(%) |
城市人口(亿) |
城市化水平(%) |
|
1960年 |
10.32 |
34.2 |
5.71 |
60.5 |
4.60 |
22.2 |
1970年 |
13.71 |
37.1 |
6.98 |
66.6 |
6.73 |
25.4 |
1980年 |
17.04 |
39.6 |
7.98 |
70.2 |
9.66 |
29.2 |
1990年 |
22.34 |
42.6 |
8.77 |
72.5 |
13.57 |
33.6 |
2000年 |
28.54 |
46.6 |
9.50 |
74.4 |
19.04 |
39.3 |
2010年 |
36.23 |
51.8 |
10.11 |
76.0 |
26.12 |
46.2 |
1.通常用 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在19世纪的100年间,世界城市化水平仅上升 了10个百分点;而20世纪最后40年间,世界城市化水平上升了 个百分点,说明当今世界城市化水平的特点之一是 。
2.从20世纪 年代起,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开始接近并超过发达国家;至2000年,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是发达国家的约 倍,说明当今世界城市化的重心由 国 家转移至 国家。
3.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得出,到2010年世界总人口约达70亿,其中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约 达 亿,因此控制 国家的人口数量是当务之急。
4.依据表中数据,绘制“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图。(要求用折线图分别表示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的情况)
第(十一)题至第(十六)题为公共部分。
(十)“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响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它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并造成大量废物,污染环境。
24.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
A.沙尘暴加剧 B.农药污染 C.臭氧层“空洞” D.破坏性地震
25.下列经济模式,属于“牧童经济”行为的是 ( )
A.黄河出现凌汛 B.围湖造田,增产粮食
C.南水北调,解决北方水荒 D.黄土高原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