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读下图及有关材料,逐一回答以下问题(6分)
百叶箱的四壁是由两层薄的木板条组成,百叶条向外倾斜,百叶条与水平的交角45度。
33.读甲、乙、丙、丁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已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丙、丁三地均位于我国,回答下列各题。(18分)
(1)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一片枯黄时,由长到短列出甲乙丙丁四地昼长时间排序。(2分)
(2)甲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3分)
(3)乙地a界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3分)
(4)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丙地可能是哪座山脉?比较丙地南北两大水系干流的水文特征异同点。(6分)
(5)丁山地所处地区最大水系的最大支流在秋末冬初易出现洪水泛滥现象,试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32.(8分)下图为我国40ºN附近的剖面图,读图回答。
(1)图中丙、丁所代表的地形区分别是 、 。
(2)图中所示地形区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请你根据图示信息在下图括号中填出各地区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3)简要说明图示区域自然景观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31.(8分)日照时数是指每天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太阳直接照射到地面上的实际时数,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成都和昆明的日照时数分别约为 、 。
(2)昆明日照时数比贵阳的日照时数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我国西北地区的日照时数比东南地区--,简要分析其对西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读世界大陆自然植被水平地城分布示意图(部分),回答29-30题。
29.a地所处自然带为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30.在b处出现草原景观的可能原因是
A.受地形起伏影响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受海陆分布影响 D.受人类活动影响
读下图,回答27-28题。
27.形成甲山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A.背斜构造 B.向斜构造 C.断层构造 D.板块构造
28.图中乙处河谷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下图左幅为某地区的平面图,下图右幅为左图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下表为左图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24-26题。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月平均气温(℃) |
-7.3 |
-2.5 |
5.3 |
11.7 |
16.7 |
20.5 |
22.4 |
21.0 |
15.9 |
9.4 |
1.6 |
-5.7 |
月平均降水量 |
0.5 |
0.6 |
2.5 |
6.0 |
13.0 |
11.0 |
19.8 |
28.5 |
17.0 |
9.0 |
1.6 |
0.5 |
24.河流R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
A.夏季降水 B.春季降水 C.深层地下水 D.冰川融水
25.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中上游地区工业生产发展 B.臭氧层空洞
C.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 D.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量增加
26.近年来,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温度下降 B.温度升高 C.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 D.过量抽取地下水
下图中甲是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示意图,乙是EF河段河床示意图,丙是河流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据此完成21-23题。
21.甲图中AB段河流
A.由西北流向东南 B.由东南流向西北
C.水位A处低于B处 D.不能确定
22.丙图中河流出现最高水位时,可能是由于出现下列现象中的造成的
A.气旋活动频繁 B.梅雨连绵
C.冰雪融化 D.春雨霏霏
23.关于乙图EF的河床剖面的描述及形成理由正确的是
①E岸河床较缓,F河床较陡
②E岸河床较陡,F河床较缓
③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河水发生偏向,F岸遭受冲蚀力大
④由于该处河流是弯道,E岸遭受冲刷力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读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数码表示的河流补给类型正确的是
①--地下水补给 ②--湖泊水补给 ③--雨水补给 ④--积雪融水补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与淮河相比,该河流水文特征是
A.水位季节变化小 B.泥沙含量大 C.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 D.冬季封冻断流
读全球水循环模式图,(箭头代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据此回答17-18题。
17.若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M、N分别为
A.7、16 B.16、7 C.7、23 D.16、77
18.人类有可能在局部地区施加某些影响的环节是
A.M B.S C.N D.Q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