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请依据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0分)
材料一: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最终到达古罗马的陆上通道。它开通于西汉,繁盛于隋唐和元,衰落消失于明清。在这条路上各国使者、商人来往络绎不绝,中国的丝绸、铁器、瓷器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等先后西传。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如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也陆续传入中国。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材料二:丝绸之路路线图(下图)
请回答:
(1)请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功能和作用(8分)
(2)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丝绸之路在唐朝时达到繁盛的原因(12分)
(3)满载着中国的铁器、丝绸等货物的驼队,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最后到达西亚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驼队沿途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和困难。(10分)
(4)指出“丝绸之路”上主要的农业类型及发展农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10分)
材料三:丝绸之路可说是最早联系亚欧两大地区的纽带。2008年10月24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亚欧携手合作共赢》的讲话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亚欧大陆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整个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届亚欧首脑会议以对话合作、互利共赢为主题,完全切合当前亚欧关系发展形势的要求……我们的先辈曾经开拓出古“丝绸之路”,在亚欧关系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今天,我们更应该以超越前人的远见卓识,开创亚欧合作新局面,造福亚欧各国人民。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共创亚欧新型伙伴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5)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我们要加强亚欧关系,开创亚欧合作新局面的必要性。(10分)
(6)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对发展亚欧关系的态度。(10分)
3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6分)
下图中,甲、乙两图表示生长环境不同的两块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丙图表示某岛屿的等高线地形示意图。
(1)在表示树木年轮的甲、乙两图中,哪幅表示生长在丙图岛屿上的可能性更大?请从气候的角度加以分析。(10分)
(2)归纳该岛屿的地形特征,并分析其地质状况及其成因。(11分)
(3)简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10分)
(4)从当地农业提供原料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岛适宜建设的工业部门及其原因。(5分)
11.图中四地从北到南排序正确的是
A.CDAB B.ABCD C.BCAD D.DBCA
第Ⅱ卷(非选择题)
10.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图形是
A.A B.B C.C D.D
9.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图形是
A.A B.B C.C D.D
8.关于图中国家工业、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是著名的新兴工业中心,其所在岛屿被称为“硅岛”
B.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等沿海地带
C.农业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D.水稻、棉花种植面积广
下图表示二至日地球表面四个不同地点旗杆影子端点在一天中位置的连线。其中坐标的原点表示旗杆的位置。请回答第9-11题。
7.关于图中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带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主
B.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C.①、②两地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D.东南部沿海有世界著名的渔场
6.一艘巨型油轮于当地时间(区时)2008年2月22日12时由科威特的艾哈迈迪港(约47°E)出发,7天后到达图中港口③,则
A.到达时③地的区时是2月29日12时 B.到达时③地的区时是3月1日18时
C.途经印度洋,逆风逆水 D.途经太平洋,逆风逆水
5.影响图中国家面积大小的因素是
①国民生产总值 ②人口数量 ③自然资源总量 ④国家领土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图和下表数据,完成第6-8题。
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表
|
12~2月 |
3~5月 |
6~8月 |
9~11月 |
|
①地 |
平均气温(℃) |
3.6 |
12.0 |
24.3 |
16.2 |
降水量(mm) |
793.1 |
435 |
558.3 |
541.6 |
|
②地 |
平均气温(℃) |
7.1 |
14.2 |
24.6 |
18.5 |
降水量(mm) |
241.6 |
672.3 |
868.4 |
544.7 |
4.该指标最可能是
A.国民平均寿命 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 D.人均水资源拥有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