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下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13分)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 ;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2分)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 , 。(3分)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是:工业结构的调整 。(2分)工业布局的调整 。(2分)生态建设 。(2分)其他方面 。(2分)
28.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图14是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差异示意图。读图回答(14分)
(1)简述江苏南北经济存在的差异 。(4分)
(2)苏中地区包括长江沿线的扬州、泰州和南通三市,这里经济发展与苏北相比,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是 。(2分)
(3)苏北地区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简要评价苏北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4分)
(4)近年来苏南部分产业逐渐向苏北转移,简要分析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区域发展的影响 。(4分)
27.下图是“美洲大陆略图”。美洲大陆西部有世界上最长的科迪勒拉山系,它像一堵墙壁阻隔了东西水汽交换。图上表格中是西海岸部分地区1、2月和7、8月降水资料(单位:mm)。读图回答以下问题。(13分)
(1)根据图上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可以推断, 和 的气候类型相同,其成因是 。(4分)
(2)全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原因是 、 等。(3分)
(3)从图上推测,每年7、8月间,受中纬西风控制的是 、 等。(2分)
(4)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形成的原因是 。(4分)
下图是“中、日、韩三国经济要素互补性”示意图,图中资本拥有量(K/L)是指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拥有量(N/P)是指每10万人口·平方千米的自然资源量。读图完成25-26题。
25.有关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正确的是 ( )
A.①是中国 B.②是韩国 C.③日本 D.③是中国
26.从图中可知,①国企业在③国城市投资办厂,主要是因为③国 ( )
A.自然资源丰富 B.科技研发能力强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政策优惠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下图是世界某地区简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有关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洋流向南流,是暖流
B.洋流向北流,是寒流
C.上升流形成大型渔场
D.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
24.图中P地区是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是因为这里 ( )
A.有丰富的高山冰雪融水
B.降水量丰富、水循环活跃
C.地处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D.夏季风来自海洋,带来暖湿气流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但近年来太湖多次爆发严重的蓝藻暴发污染事件。研究表明太湖蓝藻暴发污染事件既是“天灾”也是“人祸”。下图是“太湖湖水氮磷含量变化图”和“太湖周边地区略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据图分析太湖湖水氮磷含量变化的特点是 ( )
A.磷氮含量呈负相关 B.磷氮含量逐年上升
C.磷氮含量在同年达到最大值 D.氮含量时高时低
22.2007年导致太湖蓝藻暴发的“天灾”“人祸”主要是 ( )
A.初夏气温升高,降水较少,蓝藻生长快
B.周围地区污染治理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
C.夏季降水多,污染范围扩大
D.水草和漂浮物打捞速度过于缓慢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 )
A.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B.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C.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 D.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20.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C.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D.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读下图完成17-18题。
17.图中两条小河的流量相当。进入小镇的引水线最合理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8.小镇通过上述线路引水,由于过度引用河水将导致 ( )
A.甲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B.甲河下游方向河段水量锐减
C.乙河下游方向河段净化能力下降
D.乙河下游方向河段河水季节变化加大
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我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2003年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14亿。读下图完成15-16题。
15.我国民工净流入最多的省区是 ( )
A.新疆、山东、北京 B. 四川、湖北、福建
C.广东、浙江、上海 D.上海、江苏、浙江
16.新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民工净流入最多的省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政策因素 D.经济因素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