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2.当抗原刺激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时,效应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
A.产生抗体使靶细胞裂解
B.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C.产生组织胺增强B细胞的功能
D.促进B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1.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多
31.(20分)
回答下面的(1)-(2)题。
(1)下表是豌豆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
||||
组别 |
表现型 |
高茎红花 |
高茎白花 |
矮茎红花 |
矮茎白花 |
甲 |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
627
724 |
203 |
617 |
212 |
乙 |
高茎红花×高茎白花 |
953
1251 |
750 |
243 |
262 |
丙 |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
517 |
317 |
0 |
0 |
丁 |
高茎红花×矮茎白花 |
|
0 |
1301 |
0 |
戊 |
高茎白花×矮茎红花 |
|
523 |
499 |
507 |
据上表回答:
①上述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每一杂交组合中两个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以A和a分别株高的显、隐性基因,B和b分别表示花色的显、隐性基因。
甲组合为 _________ × _________
乙组合为 _________ × _________
丙组合为 _________ × _________
丁组合为 _________ × _________
戊组合为 _________ × _________
③为最容易获得双隐性个体,应采用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__。
(2)假设某一种酶是合成豌豆红花色素的关键酶,则在基因工程中,获得编码这种酶的基因的两条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人工合成基因。
如果已经得到能翻译成该酶的信使RNA,则利用该信使RNA获得基因的步骤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5分)
为了验证促进有丝分裂物质对细胞分裂的促进作用,将小鼠的肝细胞悬浮液分成等细胞数的甲、乙两组,在甲组的培养液中加入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乙组中加入等剂量的3H-TdR并加入促进有丝分裂物质。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甲、乙两组细胞的总放射性强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内3H-TdR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是_________,该种分子所在的细胞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细胞的总放射性强度比甲组的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利用3H-TdR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期。
(4)在上述实验中选用3H-TdR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和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d B.a>b+d C.a<b+d D.a<c+d
第Ⅱ卷
4.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荚膜的细菌
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3.列下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更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D.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蛋清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包括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
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
C.光合作用的全部反应是呼吸作用全部反应的逆转
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能量转化过程
1.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