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分)将酵母分为a、b、c、d 四组,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了解酵母菌的生长情况,如图采用了______________方法,之所以能采用此法是因为酵母菌
属于_____________生物。
(2)a酵母菌的生长在20h之前处于______________期,20h-40h处于______________期。
(3)造成d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等。
(4)比较四组酵母菌生长情况可知,为了使酵母菌保持较长时间的高速生长,可采用_____方法。
(5)请根据图一在图二中作出d组酵母菌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9.(6分)分析下图所示家族遗传系谱图,回答有关问题:(甲病:显性基因为P,隐性基因为p;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
(1)Ⅱ3、Ⅱ8两者的家族均无乙病史,则Ⅲ10基因型为__________。
若Ⅲ10与一正常男子婚配,子女患病概率为__________。
(2)若Ⅱ7再次怀孕后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虽已鉴定胎儿为女性,但医生仍建议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原因是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将有关DNA分子处理成多个DNA片段后,分离得结果如下。由结果分析可知,该胎儿是否患有甲病?_____,理由________。
38.(8分)在正常人体细胞中,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结合酶基因abl位于9号染色体上,表达量极低,不会诱发癌变。在慢性骨髓瘤病人细胞中,该基因却被转移到第22号染色体上,与bcr基因相融合。发生重排后基因内部结构不受影响,但表达量大为提高,导致细胞分裂失控,发生癌变。下图一表示这种细胞癌变的机理,图二表示基因表达的某一环节,据图回答:
(1)细胞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据图一分析,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其调控机制主要发生在[
]___________过程。
(2)细胞癌变的病理很复杂,图示癌变原因,从变异的类型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示图一中的[ ]_______________过程,其场所是[
]______________。
(4)分析图二可见,缬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_,连接甲硫氨酸和赖氨酸之间的化学键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
(5)bcr/abl融合基因的遗传信息在从碱基序列到氨基酸序列的传递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有损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7.(8分)下图甲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层生活着的苔类、昆虫及鸟类等生物种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苔类、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
(1)图甲中的食物网含有 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
;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种类是
。
(2)若A增长1Kg,则最多消耗 Kg生产者。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
,此现象说明 __。
(3)物种A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乙所示,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 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其原因
是 。
36.(10分)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胰岛A细胞能分泌____________,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____________,刺激Y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
(2)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_____________,其中①结构称为
______________,②结构位于_______________。
(3)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_________,其引起的主要代谢变化及产生的生理反应是_______。
(4)靶细胞感受激素的“受体”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结构③通过释放化学信息直接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该化学物质称为_____________。
35.(10分)下面甲、乙两图为两个季节(春季某晴天、夏季某晴天)的一昼夜中,某种农作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的C点和E点处,植株的生理活动状态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图推测该植物一天中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__________段,其中光合作用强度最大的
是________时,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________时。
(3)乙图中F-G段CO2吸收量逐渐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又因该反应过程产生的
_____________逐渐减少,进而影响了CO2的固定。
(4)乙图曲线中E处光合作用暂时降低,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5)若乙图中D、F时间所产生的葡萄糖总量相等,则B、D、F三点的呼吸强度的比较结果是____________;
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
34.(10分)下图表示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代谢过程中氢[H]转移的情况,Q为代谢的中间产物,据图回答问题:
(1)物质A应为__________,物质B应为_________________。
(2)若水中的[H]经①和②转移到葡萄糖中,该过程直接还原了Q,那么Q代表__________,该反应途径发生在___________中。
(3)马铃薯块茎细胞内多糖中的[H]经⑥③⑦转移时,所释放出的能量较少,未释放出的能量则贮存在___________中。
(4)葡萄糖中的[H]经③④转移到水中,该途径中的Q代表______________,该反应途径发生在______________中。
(5)在人体内⑤、⑥过程的可逆变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细胞中。
(6)⑩过程是____________,该过程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33.(6分)本题为选做题。考生从A和B中选做一题,两题都做以A题评分。
A.原生质体的制备、培养是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下表是一种原生质体培养基的配方(部分),请分析回答:
成分
含量/(mg/L) |
成分 含量/(mg/L) |
NH4NO3
270 KNO3 1480 MgSO4·7H2O 340 FeSO4·7H2O 27.8 H3BO3 2 ZnSO4·7H2O 2 |
KH2PO4
80 Na2MoO4·H2O 0.1 蔗糖 2000 维生素 微量 生长素 微量 细胞分裂素 微量 |
(1)由植物体细胞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目前最常用的去壁方法是________。获得原生质体后, 检查其活力的实验最适合的是________。
A.观察原生质体的结构是否完整 B.观察细胞质流动
C.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D.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2)培养基中较多的蔗糖对去壁后的原生质体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细胞分裂素在原生质体生长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若将上表中的培养基用于无土栽培,应对培养基成分作怎样的调整?____________。
(4)将分离纯合的水稻的线粒体移植到受体原生质体中,可以改变受体细胞的某些遗传特性,如获得雄性不育特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B.巴氏小体存在于雌性哺乳动物细胞中,是指在分裂间期细胞核中呈凝缩状态不活动的X染色体 (雄性个体的细胞分裂间期无巴氏小体),可作为雌性细胞的标记。体外培养的二倍体细胞的增殖能力反映了它们在体内的衰老状况。为了探究细胞衰老的原因,某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年轻女性体细胞用A表示,年老男性体细胞用B表示)
|
实验方法 |
细胞增殖情况 |
备注 |
实验1 |
单独培养A |
增殖次数多 |
实验中所需条件相同,并且都能满足细胞增殖的需要 |
单独培养B |
增殖次数少 |
||
混合培养A和B |
增殖情况与单独培养时相同 |
||
实验2 |
将去核的A与完整的B融合后的细胞进行培养 |
不能增殖 |
|
将去核的B与完整的A融合后的细胞进行培养 |
增殖旺盛 |
||
实验3 |
从胎儿肺得到的成纤维细胞在离体条件下培养 |
传代50次 |
|
从成人肺得到的成纤维细胞在离体条件下培养 |
传代20次 |
根据下述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衰老的细胞内染色质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
(2)用于细胞培养的培养液除含有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以及氨基酸等之外,通常还要添加_______。实验中选用年轻女性与老年男性的细胞做实验材料的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l结果说明人体细胞的衰老,是细胞本身决定的还是由于培养环境的恶化?__________。
(4)实验2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2和3的材料信息,你认为只生活了六年的英国
“多利”羊是正常死亡吗?请简述原因
_________________。
32.下列关于微生物营养、代谢和生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酶合成的调节是调节诱导酶的合成量,酶活性的调节是调节已有酶的活性
B.连续培养能使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大于0
C.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基本相同
D.生长因子是某些微生物培养唯一一类不需外源提供的营养物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0分)
31.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这种方式需要下列环节的综合作用
A.提供进化原材料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使种群基因库中基因定向变异的特殊环境
C.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自然选择
D.阻断不同种群间发生基因交流的隔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