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下面是某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序列Ⅰ为内含子的一部分,序列Ⅱ为外显子的一部分。
序列Ⅰ 序列Ⅱ
↓ ↓
…TACGTCGACCGTCTACTG… …ATGCGGGAGGCGGATGTC…
…ATGCAGCTGGCAGATGAC… …TACGCCCTCCGCCTACAG…
↑ ↑
上列片段所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此碱基序列为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的一部分,只有序列Ⅱ才能编码蛋白质
B.该基因表达过程中,RNA的合成在细胞核中完成,此过程称为转录和翻译
C.编码上述氨基酸序列的mRNA序列为AUG CGG GAG GCG GAU GUC
D.如果序列Ⅱ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 -C缺失,则该基因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
21.下列基因结构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
A.小麦细胞基因的编码区中存在非编码序列
B.花生细胞基因结构中内含子存在于编码区,是不能转录的核苷酸序列 C.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位于编码区的下游 D.破伤风杆菌与青霉菌基因结构中,都存在外显子和内含子
20.一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AN分子中有许多个基因。若该DNA分子中某个脱氧核苷酸发生了改变,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发生改变
B.DNA分子上一定有某个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C.DNA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D.该DNA分子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可能发生改变
19.科学家分离了脉胞菌(真菌)的突变品系―― 小菌落,与野生型进行了下列杂交实验: ①小菌落♀×野生型♂→后代全部为小菌落 ②野生型♀× 小菌落♂→后代全部为野生型由此可判断决定突变性状的基因位于 ( )
A.细胞核中的DNA B.质体中的DNA
C.细胞质中的RNA D.线粒体中的DNA
18.人类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是一种由线粒体DNA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一对夫妇,妻子患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丈夫正常,生下一个既患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又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的男孩。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女孩,含有上述两种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几率分别为 ( )
A.1,1/2 B.1/4,1/2 C.0,1/2 D.1,1/4
17.请看下表中的信息,相关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
研究项目 |
父本 |
母本 |
结果 |
①紫茉莉枝条颜色 |
白色枝条 |
绿色枝条 |
F1植株全为绿色 |
绿色枝条 |
白色枝条 |
F1植株全为白色 |
|
②豌豆豆荚颜色 |
绿色豆荚植株 |
黄色豆荚植株 |
母本植株上所结豆荚全为黄色 |
黄色豆荚植株 |
绿色豆荚植株 |
母本植株上所结豆荚全为绿色 |
A.决定紫茉莉枝条颜色和豌豆豆荚颜色的基因都位于叶绿体中
B.紫茉莉枝条颜色遗传和豌豆豆荚颜色遗传都呈现母系遗传的特点
C.紫茉莉绿色枝条基因与白色枝条基因、豌豆黄色豆荚基因与绿色豆荚基因各为一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各自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D.紫茉莉枝条颜色遗传中后代的性状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而豌豆豆荚颜色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16. 甲、乙两图为两种人类遗传系谱图。请依图判断这两种病遗传方式最可能是 ( )
A.甲:在线粒体基因组中 乙:Y染色体伴性遗传
B.甲:在线粒体基因组中 乙:X染色体伴性遗传
C.甲:隐性,在性染色体上 乙:Y染色体伴性遗传
D.甲:隐性,在常染色体上 乙:Y染色体伴性遗传
15.如下图,为了鉴定男孩8与本家族的亲子关系,需采用特殊的鉴定方案。可行方案的是( )
A.比较8与2的线粒体DNA序列
B.比较8与3的线粒体DNA序列
C.比较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
D.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
14.豌豆种皮颜色灰对白为显性,杂交实验结果是当灰色种皮作母本、白色种皮作父本时,所结种皮为灰色,当白色种皮为母本、灰色种皮作父本时,所结种皮为白色; 将具有条斑病叶水稻的花粉授到正常叶水稻的柱头上,得到的子代水稻全部为正常叶;若将正常叶水稻的花粉授到条斑叶水稻的柱头上,得到的子代水稻全部为条斑叶,则豌豆种皮颜色的遗传与水稻叶形的遗传分别是 ( )
A.两者均为细胞核遗传
B.前者为细胞质遗传,后者为细胞核遗传
C.两者均为细胞质遗传
D.前者为细胞核遗传,后者为细胞质遗传
13.“中耕松土”可大大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这是因为该项措施可以 ( )
① 促进根系大量吸收水分,保证蒸腾作用的正常进行
② 促进硝化细菌的大量繁殖,提高农作物对土壤中氮的利用率
③ 增加好氧型微生物对土壤腐殖质的分解,为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更多的CO2
④ 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根吸收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
⑤ 保证根瘤菌的正常代谢,提高土壤中的含氮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 ①③④ D.②③⑤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