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喀斯特地貌发育是否典型与下列因素有关:
(1)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2)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越多,水的溶蚀力也就越强,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3)水的流动性:流动的水可使更多的岩石在更大的面积上受到溶蚀,从而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6.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八、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
形 式
概 念
影 响
河 段
时 段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河源、上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期)
下 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上中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
侧 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中下游
河谷发育中后期(V形――槽形期)
(2)河流的堆积地貌
类型
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形成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
河漫滩
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三角洲
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
原因
高原
地区
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
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十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区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
岸聚落带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九、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这是一种水与可溶性岩石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过程。如:CaCO3+CO2+H20―Ca2++2(HC03-)当水处于流动状态,被溶解的CaCO3以Ca22+和HCO3-的状态随水流失,被消耗的CO2不断补充,溶蚀(即反应向右)才能不断进行下去。
水对石灰岩的溶解不断发展,形成许多洞穴。加上地下水的机械侵蚀和洞顶的崩塌,终于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喀斯特地貌。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侵蚀搬运掉了。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3.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
生长边界
相
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拗陷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分
类
作用
速度
迅速剧烈
火山喷发、地震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微弱
其他形式
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五、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
蚀
作
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
水
侵
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
作
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六、常见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类型
形态特征(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未侵蚀
侵蚀后
褶皱常形成高大山脉
褶皱
背 斜
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
山岭
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 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
谷地
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
断层
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
断块山,裂谷或海洋
七、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1.板块及划分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