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将-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的相关基因导入水稻,可以使米粒含有-胡萝卜素,称为“金色大米”。这种“金色大米”形成的全过程中可以不需要的酶
A.限制性内切酶 B.DNA连接酶 C.RNA聚合酶 D.逆转录酶
7.某学习小组发现一种遗传病在一个家族中发病率很高,通过对该家族中一对夫妇及其子女的调查,画出了遗传图谱(见下图)。据图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A.肯定是隐性遗传病
B.肯定是显性遗传病
C.该遗传病的有关基因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D.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6.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位于X染色体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5.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C.人工诱变产生的高产青霉素菌株是可遗传的变异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加倍
4.下列变异中,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A.三倍体无子西瓜
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互交叉互换
C.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
D.染色体中的DNA缺失了三个碱基对
3.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正确叙述是
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D.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2.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C.纯合体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D.同胞兄妹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1.基因重组及基因突变分别发生在
①分裂间期DNA复制过程 ②有丝分裂形成子细胞的过程
③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 ④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时期
A.④① B.②③ C.④③ D.③①
31.I.(10 分)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有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 ,乙病属于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E伴Y遗传病
(2)II-6 的基因型是 ,III-13 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
(3)假如III-10 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她若与III-13 结婚,生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
II.(12 分)正常情况下玉米(2n = 20)是雌雄同珠的,正常株的基因型为B T ,其雌花序位于植株的中部,由显性基因B 控制;雄花序位于植株的顶部,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为bb 的植株不能长出雌花序而成为雄株,故雌株的基因型为B tt;基因型为bbtt的植株的雄花序上长出雌穗,也成为雌株。让基因型为bbtt 的植株接受基因型为BbTt 的植株的花粉,其后代植株的类型及数目如下表:
类型 |
正常株BbTt |
雄株 |
雌株 |
数目 |
998 |
1001 |
1999 |
(1)从测交(BbTt×bbtt)后代植株类型及数目可推知测交后代产生有BbTt(正常株)、
(雄株)、Bbtt(雌株)和bbtt(雌株)四种基因型,比例接近1:1:1:1;说明测交亲本BbTt 产生了基因组成为BT、Bt、bT、bt 的四种等比例的配子,证明基因型为BbTt 的亲本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 。
(2)将基因型为BBTT 的正常植株与bbtt 的雌株相间种植,该组合中的雌株所结种子种植后,让其自花授粉,F2 植株表现型类型及比例为正常株:雄株:雌株越 。
(3)在一次双受精过程中,分别同卵细胞与2 个极核结合的两个精子,是同一粒花粉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同一个胚珠中的1 个卵细胞与2 个极核,是减数分裂产生的一个细胞,经过三次有丝分裂形成的。若不考虑突变,参与同一次双受精过程的卵细胞与极核的基因组成 (填“不同”或“相同”)。
(4)基因型为BbTt 的玉米自花传粉后形成的一粒种子,胚的基因型跟种皮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多少? (100%;50%;25%;不能确定)。
(5)若一粒种子内胚乳细胞的基因型为BBbttt,则该种子内胚的基因型为 。
30.I.(10分)如图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设一昼夜6 时日出、18时日落。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内和大棚内CO2浓度变化有关的细胞器是: 。
(2)一昼夜中C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点分别是a 时和b 时,这两个时间点的含义是在此时的光照强度下, 。
(3)植物叶片干重最大的时间点是 。
(4)在植株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图中的A点应 D 点(填“小于”、“等于”、“大于”)。
(5)该大棚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主要是大量矿质元素的离子和水。但营养液的浓度不能太高,为什么? 。
II.(10分)在1937 年植物生理学家希尔发现,将叶绿体分离后置于试管中,在试管中加入适当的“氢受体”,如二氯酚吲哚酚(简称DCPIP),那么照光后便会使水分解并放出氧气,这个反应被称为“希尔反应”。反应的过程如下(注:DCPIP 是一种可以接受氢的化合物,在氧化态时是蓝色,在还原态时是无色。)
DCPIP(蓝色)+H2O DCPIP -H2(无色)+O2
为验证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光能和叶绿体),现提供如下材料和用品:试管若干、离体叶绿体、0.5mol/L 蔗糖溶液、1%DCPIP 溶液、蒸馏水、量筒、锡箔纸、离心机。
请依据“希尔反应”涉及的实验原理,把下面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并回答有关问题:
(1)方法步骤:
第一步:离体叶绿体溶解于0.5mol/L 蔗糖溶液制备成叶绿体悬浮液;
第二步:选取3 支试管,编上1号、2号和3号。
第三步: 。
第四步:将上述试管放置在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一段时间。
第五步:一段时间后,对各试管用离心机离心5 分钟,观察试管内上层清液的颜色。
(2)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
(3)为什么不直接观察试管内的溶液颜色而是要在离心后观察上清液的颜色?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