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抗原初次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过程中,效应T细胞 ( )
A.由记忆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产生组织胺等淋巴因子 D.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
1.土壤中缺少导致小麦萎蔫,限制了其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原因是 ( )
A.ATP、NADPH不足 B.C3化合物不足
C.C4 化合物不足 D.C5化合物不足
31.(22分)香豌豆的红花与白花、高茎与矮茎两对相对性状,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另一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均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现让甲品种(红花高茎)与乙品种(红花矮茎)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红花高茎:白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矮茎=9:7:9:7。请根据该杂交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杂交实验后代中红花与白花的性状分离比是 ,说明该相对性状受 对等位基因控制,请说明理由,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
(2)杂交实验后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是 。只考虑该对相对性状,请利用甲品种或乙品种设计实验证明该对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
(3)为提高香豌豆的抗虫性,科技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将抗虫基因(细菌细胞中分离得到)导入香豌豆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培育得到具有抗虫性状的植株。香豌豆控制高茎的基因与该基因在结构上的差异是前者 ;若用该抗虫香豌豆作父本,与普通香豌豆杂交,子代 (具有/不具有)抗虫性状,原因是 。
30.(20分)根据下图所示坐标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曲线表示密闭温室中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则B点时温室植物叶肉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是 ,有机物净积累量在__________点时最多。
|
(3)如果曲线表示健康成年人进食后体内血糖浓度的动态变化,现要探究肝脏在BC段血糖调节中所起的作用,请根据所给材料完成该实验。
材料用具:甲组血浆2ml:从流入肝脏的血液中分离得到;
乙组血浆2ml:从流出肝脏的血液中分离得到;
(采血时间为图中箭头所指处)
斐林试剂,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等。
该实验合理的假设是: 。
提出该假设的依据是:AB段血糖浓度上升, 分泌量增多,促进 的合成。
实验方法:对比甲、乙两组血浆中葡萄糖浓度,以 作为观测指标。
该实验不直接用血液而用血浆测定葡萄糖浓度的原因是: 。
5.图中甲、乙曲线分别表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规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数量
B.防治蝗灾应将害虫数量控制在c点以下
C.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使K值增大
D.d点时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74分)
本卷共10题,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4.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
B.花粉引起人打喷嚏不属于免疫
C.效应细胞在效应阶段形成
D.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
3.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B.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突触上单向传递
C.下丘脑中有一些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流动方向一致
2.有关微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谷氨酸是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初级代谢产物
B.酵母菌可在不含氧和有机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
C.NH3可作为硝化细菌的氮源和能源物质
D.圆褐固氮菌能合成生长素
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的全能性
B.离体植物细胞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C.可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植物体细胞融合
D.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是再生新的细胞壁
31.(20分)已知玉米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且在玉米苗期便能识别。根据生产实践获知,杂交种(Aa)表现为高产,分别比显性品种和隐性品种的产量高12%、20%。某农场在培育玉米杂交种时,将宽叶玉米和窄叶玉米进行了间行均匀种植,但由于错过了人工授粉的时机,结果导致大面积地块自然授粉[设同株异花授粉(自交)与品种间异株异花授粉(杂交)概率相同]。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上述栽种方式,两个品种玉米授粉方式共计有 种。收获的种子(胚)的基因型及比例约是: 。
(2)假若用上述自然授粉收获的种子用于次年种植,预计收成将比单独种植杂交种减少 。
(3)如果希望次年不减产,则在先一年进行了自然授粉的地块应怎样采种、次年播种后怎样留苗可达到目的? 。
(4)若知玉米非甜(B)对甜(b)为显性,且非甜玉米线粒体中有抗玉米螟的抗虫基因。现有纯种宽叶非甜玉米(AABB)与纯种窄叶甜玉米(aabb)两品种,请你设计杂交方案,培育出高产、抗玉米螟的甜玉米种子。
步骤为:
Ⅰ.用AABB(♀)×aabb(♂)→ .
Ⅱ. (♀)×(♂)→ (4种基因型)。
Ⅲ. (用文字叙述)。
Ⅳ.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