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分)大豆是两性花植物。下面是大豆某些性状的遗传实验:
(1)大豆子叶颜色(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由R、r基因控制)遗传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合 |
母本 |
父本 |
F1的表现型及植株数 |
一 |
子叶深绿不抗病 |
子叶浅绿抗病 |
子叶深绿抗病220株; 子叶浅绿抗病217株 |
二 |
子叶深绿不抗病 |
子叶浅绿抗病 |
子叶深绿抗病110株; 子叶深绿不抗病109株; 子叶浅绿抗病108株; 子叶浅绿不抗病113株 |
①组合一中父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组合二中父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
②用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F2的成熟植株中,表现型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
③请选用表中植物材料设计一个杂交育种方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25、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改变土壤水分状况和矿质元素含量。为探究有关生态因子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有人用同一环境中生长的两种植物,在温度、光照和水分等适宜条件下做了模拟试验,测得数据如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项 目 |
物 种 |
355mol·mol-1的CO2 |
539mol·mol-1的CO2 |
||
不施磷肥 |
施磷肥 /20 kg·hm-2·a-1 |
不施磷肥 |
施磷肥 /20 kg·hm-2·a-1 |
||
净光合速度 /mol·m-2·s-1 |
欧州蕨 |
2.18 |
3.74 |
3.62 |
5.81 |
石 楠 |
1.37 |
6.76 |
5.43 |
15.62 |
|
蒸腾比率 /mol·mol-1 |
欧洲蕨 |
1.40 |
2.37 |
2.22 |
3.86 |
石 楠 |
0.25 |
0.66 |
0.71 |
2.10 |
*蒸腾比率:植物消耗1摩尔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微摩尔数。
A.CO2浓度升高和施磷肥都能促进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施磷肥的效果更明显
B.两种CO2浓度下,施磷肥对石楠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都大于欧洲蕨
C.由试验结果可推测,干旱对欧洲蕨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石楠
D.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CO2浓度都高于355 mol·mol-1
第Ⅱ卷
24、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螳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头大象在某段时间同化的能量为107 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螳螂体内的约
A.0kJ B.106 kJ C.2×106 kJ D.106 - 2×106 kJ
23、老鼠在误食鼠药后,会发出凄惨的叫声,并释放出一种报警信息激素,于是周围的老鼠纷纷停止活动并逃走,这种现象属于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种间互助 D.互利共生
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21.在某湖泊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中,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60mol的氧气,则其固定的太阳能中,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最多可达
A. 5740 kJ B. 2870 kJ C. 2510 kJ D. 1255 kJ
20.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19.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种群具有一定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B.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C.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很强,所以能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18.下图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甲与戊是竞争关系
B.丁和辛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数量将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多
1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沼泽地、红树林、泥炭地、稻田都属于湿地,能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
B.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于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上的动物大多数能挖洞和快速奔跑,植被面貌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
D.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支配作用较强,但分解者的功能较弱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