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论证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
①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
②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
③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
④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除了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观点之外,更多的人主张全面地看待这两方面的关系。回答32-33题。
30.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29.当我们面对这幅画的时候,图形与文字共同组成的这幅画又启发我们思考艺术作品与现实对象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表达两者关系的有
①艺术作品是不依赖原型的主观创造
②艺术作品体现了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③艺术作品是对原型的审美再现
④艺术作品应不断追求更逼真地反映原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回答30-31题。
28.在画面情境中,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属于
A.自相矛盾的关系
B.辩证法的矛盾关系
C.诡辩的关系
D.辩证否定的关系
27.决定居民消费从低级逐步向较高层次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对外开放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财政收入状况 D.通货膨胀水平
图6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回答28-29题。
26.与彩色电视机相比,旅游商品属于
A.物质商品 B.耐用消费品 C.服务商品 D.专用商品
25.从消费内容来看,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的消费属于
A.物质生活消费 B.精神文件生活消费
C.劳务消费 D.享受资料消费
39.(60分)材料三:2004年6月3日,泛珠三角区域的内地9省区政府行政首长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广州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合作正式启动。
(5)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谈谈“9+2”--泛珠三角区域框架合作的意义。(10分)
(6)这种区域合作的模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10分)
38.(32分)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过热苗头。党中央在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和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决定加强宏观调控。中央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牢牢把住信贷和土地这两个“闸门”。一方面,坚决抑制部分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严格土地审批制度,上调存贷款利率,依照党纪国法查处乱上项目和滥铺摊子行为,如查处了江苏铁本钢铁公司、陕西周至县等违规违法开工和征地事件的责任人。另一方面,加强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对技术含量高、环保设施好、能够推动结构升级的,不但不控制,而且继续给予财政支持。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实施,保证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经济效益提高。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因和手段。(10分)
(2)试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中央是如何进行宏观调控的。(12分)
(3)在宏观调控中,我们党是怎样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 (10分)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回答32~35题。
32.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______,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______”
A.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以人为本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D.以人为本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以人为本 B.全面发展 C.协调发展 D.可持续发展
34.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分清主流和支流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④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35.温家宝总理曾用这样的诗句激励官员们:“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体现出新一届政府
①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②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④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