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88354  188362  188368  188372  188378  188380  188384  188390  188392  188398  188404  188408  188410  188414  188420  188422  188428  188432  188434  188438  188440  188444  188446  188448  188449  188450  188452  188453  188454  188456  188458  188462  188464  188468  188470  188474  188480  188482  188488  188492  188494  188498  188504  188510  188512  188518  188522  188524  188530  188534  188540  188548  447090 

3.下列选项中属于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行动是            

   A.1979年苏联对阿富汗发动战争 

B.1999年多国部队进入东帝汶

   C.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空袭

D.2003年美英联军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试题详情

2.正当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时,却有一些人见利忘义,制假售假,哄抬物价。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及时下发《关于加强防治非典药品监督和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依据《价格法》等法律、法规严肃处理,从重处罚。这里体现的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是

  ①法律手段    ②经济手段    ③行政手段    ④舆论手段

   A.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1.人类对“非典”了解不多,但人类的认识绝不会停滞不前。依靠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三个月左右就找到病原体,而且对其进行了基因组测序。这里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物质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   B.矛盾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知的   D.矛盾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试题详情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

材料四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10分)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10分)

(3)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7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13分)

(5)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四进行分析论证。(7分)

39.(32分)20世纪40、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方兴未艾。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格局和所涉及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6分)

(2)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说明“创新”对于认识事物的意义。(9分)

(3)从政治学常识的角度说明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8分)

(4)运用经济学常识说明科学技术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应发挥的作用。(9分)

试题详情

37.(16分)据报道,到2001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423万户,私营企业202.86万户,从业人员达7474万人,注册资金21648亿元,共创产值19878亿元,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19675亿元。近10年,个体、私营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不到1%提高到20%以上。

(1)运用经济学常识分析个体、私营经济的积极作用。(8分)

(2)1999年3月全国人大对宪法做出了重要修正,修正案明确指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学常识的角度说明上述论断写入宪法的意义。(8分)

试题详情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回答33-35题。

33.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哲学角度讲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

③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最终目标

④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目标就能实现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34.这一事实表明

A.中国共产党行使着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国家职能]

B.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

C.中共中央在国家一切决策中行使最高决定权

D.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机关

3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

A.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

C.加快建立城市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D.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第Ⅱ卷(共160分)

试题详情

沙柳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但是由于种植沙柳费钱费力,又无法带来经济效益,难以有效实施。针对这种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某地政府支持建立了以沙柳为原料的制板、造纸加工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个人和集体和积极性,大家争相承包荒地,种植沙柳蔚然成风。回答30-32题。

30.这一事实表明,地方政府

A.积极参与了企业经营活动   B.调控地方经济,推动经济发展

C.搞好了社会公共服务     D.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公共财产价值

31.这一事实表明,在防风固沙工作中,要着重处理好

A.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B.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C.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D.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关系

32.从哲学上看,上述事例中,种植沙柳固沙防风从难以实施到有效实施,其成功之处在于

A.发现了沙柳具有固沙防风的性质   B.掌握了植树造林的规律

C.发现了事物之间更深刻的联系    D.掌握了用沙柳制板造纸的技术

试题详情

经济发展一向是世人关注的中心,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回答27-29题。

27.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朋斯教授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商品市场日益丰富多彩,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生产厂家在作出商品生产的决策时,要根据

A.消费者的物质消费进行生产   B.消费者的精神消费进行生产

C.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行生产   D.消费者的家庭消费进行生产

28.斯朋斯教授还认为,中国存在着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应当充分披露市场信息,处理好信息流通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的对策应当是

A.完善市场信息流通的法律法规制度

B.建立集中的市场信息搜集和发布体系

C.要求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信息  D.要求发展电子网络的购销系统

29.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和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了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试题详情

2002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美期间在布什图书馆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和而不同”的重要观点。回答24-26题。

24.江主席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

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

25.江主席接着说:“事物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出可以说是必然的。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表明在当代国际社会中

A.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与合作、冲突和对抗

B.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个方面

C.国家之间既有共的利益,也有相悖的利益

D.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

26.在过去20多年间,中美贸易年均增长18%以上,2002年上半年即达到419.7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这表明

①两国面临着共同的经济问题

②两国之间有着较强的经济互补性

③两国贸易是基于各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④两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各列前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