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回答34-35题。
34.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活动贯穿于每个人的生活,我们必须遵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是金”的教育。因为诚实信用是
A.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 B.市场交易的一般特征
C.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D.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
35.全国支教模范白芳礼老人患病的消息牵动着人们的心,社会各界纷纷前往探望。92岁的白芳礼老人14年中用蹬三轮车挣来的近20万元资助了数百名学生。老人资助过的博士生又在资助着本校的在校生,被资助的学生表示一定要把爱心传下去。在津门形成的这种助人者、受助者、间接受助者之间传递爱心的“白芳礼效应”表明
A.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物质财富
B.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精神财富
C.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
D.精神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资源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回答31-33题。
31.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根本方法是
A.发挥市场作用 B.强化宏观调控
C.增强节约意识 D.依靠科技进步
32.海水开源,大势所趋。天津是国家确定的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市政府将淡化海水纳入水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建立专项资金,采取一系列扶植措施,使海水淡化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市政府的决策主要是在履行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文化职能 D.环保职能
3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人口优 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实施这一战略的哲学依据是
①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② 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③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抗击“非典”斗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回答29-30题。
29.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国务院及时做出反应,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条例》。这表明
A.国务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时刻行使立法权
B.司法部门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提供法律保证
C.国家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纳入法制轨道
D.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长效机制已经形成
30.“非典”疫情过后,国家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对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的投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国家正致力于
A.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当前,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回答25-28题。
25.“三农”工作的中心是促进农民增收。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我们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这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
A.分清主流和支流 B.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重视内因的作用 D.坚持适度的原则
26.国家把支持粮食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作为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项措施表明增加粮农收入必须
A.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B.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C.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D.组织富余劳力进城务工
27.国家决定,2004年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并在五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举措在于
A.取消对农村经济的监督 B.淡化税收对农村经济的调节作用
C.减轻广大农民的负担 D.解除计划经济对农业发展的束缚
28.2004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主要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粮农直接补贴、发展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其目的是为了
A.深化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B.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C.强化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D.发挥市场对财政投向的决定作用
29.(14分)
材料一: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派生需求。2005年有1100万新增劳动力有就业要求。其中,2005年大学毕业生340万人需要就业。2004年年底830万人老城镇登记失业者需要就业,还有270万没有登记的失业者需要就业。2005年主辅分离和产业结构调整大约有300万人需要换岗。上述三类合计:2005年需要就业的人员仍然保持在2500万以上。由于2005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低于2004年,因此2005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难度会有所加大。
材料二:劳动保障部郑斯林部长在全国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2005年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劳动保障系统能力建设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继续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进一步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据此谈谈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有什么经济意义。(5分)
(2)你认为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应该做好哪些工作?(5分)
(3)从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政策中我们得到什么哲学启示?(4分)
28.(14分)
材料一:始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至今已近27载风雨。针对改革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和阻力,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6个“一号文件”顺应和指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给我们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
材料二:根据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财政对资金的投向从拉动经济增长向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重点增加用于“三农”投入300亿元左右,其中,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全面推行了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直补金额100亿元;国债投资重点加强农村“六小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此外,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烟叶除外),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等等。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5分)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4分)
(3)近年来某些地区热衷于办开发区、上工业项目、搞“形象工程”,在调整农村产业
结构中,还出现了占用基本农田植树现象,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已经影响到国家粮
食安全。请结合材料,说说政府应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5分)
27.(10分)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2005年1月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题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对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
1月19日,胡锦涛在保持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作重要报告,他强调,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射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1)试从哲学角度,谈你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认识。(5分)
(2)结合所学政治知识,你认为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何重大意义?(5分)
26.(12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某地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一些人萌发了“赚钱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在企业经营中忽视技术创新和国际标准;在用人上搞任人唯亲,忽视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产品以次充好,假冒名牌产品……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多数企业很快被淘汰的状况。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引导企业规范自身行为,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今天,当地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了很大份额,有10多个品牌被国家权威部门评为“全国百佳品牌”。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当地政府应如何促进经济发展?(4分)
(2)运用哲学常识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赚钱才是硬道理”的观念?(4分)
(3)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当地企业怎样才能实现长足发展?(4分)
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在1月29日启航,海峡两岸民航飞机56年来首次对飞两岸。台商春节包机返乡是在两岸直接“三通”尚未实现、两岸无法进行空中直航的情况下,台湾各界人士积极推动,祖国大陆考虑到台商的切身利益,从方便台商往来海峡两岸出发,作为个案处理,特事特办而促成的。据此回答24-25题。
24.从唯物说辩证法角度看,这种作法符合 (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全面地把握客观实际
25.上述材料体现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应 ( )
A.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B.反对台湾分裂势力
C.坚持“一国两制”方针 D.坚持直接通邮、通商、能航
第Ⅱ卷(主观题,共50分)
200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110周年纪念日。全国一些爱国教育基地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开展纪念活动,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发奋图强,振兴中华。据此回答21-23题。
21.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最后失败而告终,我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我们今天要努力捍卫主权。这是因为 ( )
A.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 B.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C.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的依据和前提 D.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本要素
22.中日甲午战争再一次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落后必然挨打。因此,我们 ( )
①必须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 ②要坚决履行好国家的保卫职能
③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④要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勿忘国耻,就要树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意识。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B.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