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表明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认识对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19.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拉 大趋势,分配不公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
①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③加大收人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007年3月1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经过七次审议后的《物权法》草案,在广泛征求意见之后进行审议表决,终获通过。据此回答17-18题。
17.物权法是一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基本法律。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物权法》的制定与通过
①体现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性质
②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和对人民负责原则
③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严格按立法程序行使国家立法权的体现
④体现了我国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物权法》坚持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平等保护,《物权法》为私人财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鼓励大家积累财富、创造财富。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物权法》的通过与实施
①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
②有利于维护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③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需要
④能够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活力,促进社会和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8.(25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就业万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要求明显增强;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大幅上升;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买现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更高的期待。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政府如何发挥职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公共需求? (9分)
(2)运用唯物史观知识,说明如何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9分)
(3)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 (7分)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是基于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民族关系是一种重大的社会关系
C.处理好民族关系是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D.促进民族和谐是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Ⅱ卷 (必做110分+选做30分,共140分)
[必做部分]
24.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B.真正的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D.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3.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我国经典著作《论语》,她以白话诠释,使艰深的学术问题不再晦涩难懂,让广大观众知而获胜,智达高远,7天而迅即“红”遍全国,创下《百家讲坛》收视高峰、其书创下全国销售纪录,成为一种罕见的“于丹现象”,“于丹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中华优秀文化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富矿
②广大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
③现代传媒在文化普及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④发展传统文化要与时代相结合
A.①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2006年9月,深圳市民邹涛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第三次自荐深圳市人大代表,试图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选,成为一名人大代表。公民自荐参选人大代表表明
A.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B.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C.公民选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增强
D.人大代表是直接选举产生的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