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④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21.近年来,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软实力”不断提高。“软实力”即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下列属于政府为了提升“软实力”而履行的职能有
①国务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②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贷款利率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④温总理参加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下边漫画中,某领导的做法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
③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预测事物的变化
④在本质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山东是“齐鲁之邦”,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齐鲁音像出版社根据市场需求,拍摄录制了吕剧、山东梆子、茂腔、枣梆、太平调等150余部山东地方戏曲,并发行了《中华泰山》、《孔子与曲阜》等系列文化片,让更多的传统文化以现代传媒方式得以延续和流传。这说明
①我省的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②文化创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具有自然性和地域性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18.中国人民银行打出的“组合拳”
①有助于抑制目前的股市过热现象 ②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③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和居民收入 ④体现了财政调节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A. ②④ B. ③④ C.①③ D.①②
2007.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24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必做 共100分)
A.国家利用汇率进行宏观调控 B.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
C.我国的外贸顺差问题将得到解决 D.我国的外汇储备将大幅增加
52.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同志2005年4月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些重要论述都深刻阐明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结合材料回答,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2分)
51.山东走“齐鲁之邦”,有着深厚的人文,地理资源优势。近几年来,齐鲁音像出版社根据文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广泛与山东各地方剧团合作,已累计完成拍摄出版吕剧、山东梆子、茂腔、莱芜梆子、柳琴、枣梆、太平调等150余部山东地方戏曲,年发行量200多万盘。同时以山东风光、齐鲁文化文切入点,相继出版了《中华泰山》《孔子与曲阜》等大型历史文化片和介绍青岛、蓬莱等各地的“山东风光”系列旅游片。这些措施不但取得了可现的经济效益,而且为拯救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山东吸取,让更多的传统剧种以现代的传媒方式和流传,为齐鲁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9分)
(2)文化创新有什么意义?(4分)
50.近几年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科技兴省”、“文化强势”,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富脑袋”主要是指
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5分)
49.全国范围内的“扫黄”“打非”工作展开已有15年。15年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重拳出击严打盗版走私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打击盗版、走私活动
①可以促进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②可以净化我国的文化市场
③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④有利于抵制不良思想的入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