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六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回答22-23题
22.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六次提高存贷款利率。这是为了 ( )
A.抑制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增长 B.提高人民币汇率
C.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D.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3.政府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是 ( )
A.制定经济计划 B.财政政策
C.货币政策 D.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1.某超市从大米加工厂购进一批大米,进货增值税发票上显示,大米的增值税为4000元。超市将大米卖给消费者,超市缴纳的增值税为1600元。大米加工厂是大米生产环节中4000元增值税的纳税人,其负税人是 ( )
A.超市和消费者 B.大米加工厂
C.消费者 D.超市
从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税起征点将由1600元上调到2000元。回答19-20题
19.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2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表明 ( )
A.我国的税收将大幅度减少 B.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
C.税收是可以随意变化的 D.税收具有无偿性的特征
20.我国个税起征点将由800元上调到1600元。又从1600元上调到2000元。国家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 ( )
A.保障税收收入的固定性 B.调节收入差距,保障人民生活
C.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 D.发展经济,提高人民收入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将超过 5.1万亿 元,收入规模再上新台阶。回答17-18题
17.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 )
A.税收收入 B.利润收入 C.债务收入 D.其他收入
18.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这一比喻说明 ( )
A. 财政收入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平
B.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C. 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规模
D. 价格水平对财政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
香港《亚洲周刊》12月30日,选出中国股民为2007年度风云人物。因为中国股民一年内由7800万户跃升至1.3亿户, 缔造了资本大国崛起的奇迹。中国股民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理财观念。据此回答15-16题
15.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利于 ( )
①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利用率
②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
③增加财政收入
④减少收入差距,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16.股民纷纷投资股票,是因为有可能带来较高的收益。对投资股票的正确认识是( )
A.购买股票可以获取稳定的利息
B.股票收益率高,可以使资金保值增值
C.股票流通性强,可以规避风险
D.股票是高收益与高风险同在的投资方式
14.下图漫画:“挖煤”。这损害了劳动者的什么权利( )
A.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D.休息、休假的权利
13.我国国有经济在石化、石油、电力等领域的销售收入中占大多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系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也占了大多数。这表明 ( )
A.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C.国有经济支配所有行业和领域 D.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12.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D.扩大就业,增加国家收入的主要途径
11.一个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有 ( )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致力于企业的兼并,努力实现企业重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当前,部分中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出现了追求名牌、追求时尚的风气。据此回答8-10题
8.某中学高二学生小李,看到有同学买了高档名牌手机,不顾家庭状况,借了同学4000元钱也买了一款高档手机,但由于迟迟不能还清所欠同学的钱,造成了严重心理负担,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小李的这种行为是 ( )
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C.盲从心理引发的消费 D.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9.针对部分中学生在日常消费中出现了盲目追求名牌、时尚的风气。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
①摒弃盲目攀比,但不反对名牌 ②名牌现代、前卫,崇尚名牌合情合理
③反对盲目攀比,摒弃名牌 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名牌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 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原则
③避免盲从、理智消费原则 ④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原则
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