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在经济学领域,有个“破窗理论”,意思是窗户玻璃被打破,虽然造成一定的损失,但由此能带来玻璃制造商、建筑商等受益,以及引发新的建设链条的发展,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这主要体现了
A.分配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制约作用
C.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D.互补商品价格的相互作用
2007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7%。流通中现金达27388亿元,同比增长16.7%,导致猪肉价格每公斤高达23元。据此回答19-20题。
19.一季度我国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
B.商品的价值量提高了
C.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了
D.商品供应量大于实际需求量
20.猪肉价格每公斤高达23元,这23元执行的货币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世界货币 D.支付手段
18.某中学生在保险公司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交付保险费五元,保险期一年。在保险期内,该中学生因意外交通事故受伤,住院三个月,花费医疗费七千余元。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赔付三千元。这种保险属于
A.社会保险 B.商业保险 C.财产保险 D.社会救济
17.请人吃饭讲究“顿顿有余”,好像只有剩余多些才显大方、有礼貌,才算融人大众。这导致了平时较为普遍的餐桌浪费。这样的消费行为是
A.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引发的 B.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引发的
C.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引发的 D.求实心理和求异心理引发的
16.消费者的消费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如果A商品和B商品的关系如下表,那么表格中反应B商品需求变化的a、b应该是
关系 |
A商品 |
B商品 |
|
互为替代品 |
价格上涨 |
需求量减少 |
a |
互补商品 |
价格下跌 |
需求量增加 |
b |
A.需求量增加 需求量减少 B.需求量增加 需求量增加
C.需求量减少 需求量增加 D.需求量减少 需求量减少
15.某镇几年前引进的高新品种“韩国大萝卜”,2006年当地每千克批发价在1.1-1.2元之间,菜农收入颇丰。2007年菜农大量扩种,导致严重滞销,每千克批发价0.1元左右,农民的收入锐减。材料说明
A.市场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点
B.农业生产需要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为基础
C.必须建立农业市场运行机制
D.农业应走产业化和工业化的道路
14.2007年春天,“聊城市冠县梨花节”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并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说明
A.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
B.发展旅游业应该成为振兴第三产业的主渠道
C.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D.享受性消费已经成为我国不少地方的消费主流
13.2007年两会上提出经济发展必须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国家提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①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②要求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不再追求速度
③要求做到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
④有利于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国家这样做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B.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工业现代化的实现
C.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D.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
11.从2007年5月30日起,我国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的1‰调整为3‰。在股市“非理性繁荣”的情况下,财政部调高印花税税率,其政策意图主要是
A.压缩新股发行,减少投资需求 B.加大市场风险,控制股票价格
C.提高交易成本,限制过度投机 D.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货币流通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