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下列关于银行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银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②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③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④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2008年初某地新建一处学校。耗资5000万元。而业内人士透露维持这所学校的正常运转,每年也需要耗资400万元。这5000万元和400万元分别属于( )
A.扩大再生产和公共消费 B.扩大再生产和个人消费
C.积累资金和社会物资储备 D.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公共消费
16.下列选项能够说明“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的有( )
①国家通过税收可以了解和张物经济的运行态势,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②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 ③税款有相当大一部分不受企业经营成果好坏的影响 ④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可以减少或避免拖欠和偷漏行为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15.我国每年人大开会期间,国家的财政部长都要作财政预算报告,以确定本年度国家财政收支计划,经人大审议通过后实施.这说明我国国家财政预算( )
①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②经国家批准后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③体现了国家权力机关和全体人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 ④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紧密相连的 ⑤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⑤
14.某国物质生产部门一年内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8000亿元,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工资为 1000亿元,上缴国家的税金为600亿元,企业利润为400亿元.该国当年创造的国民收入是( )
A.10000亿元 B.9000亿元 C.2000亿元 D.1000亿元
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回答12-13题:
12.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体现了 ( )
①国家重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②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③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④国家由重视积累转到重视消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13.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 ( )
①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②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部门生产的全部产品 ③社会总产品扣除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后剩余的部分 ④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工作。2007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12家欠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名单。回答10-11题。
10.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做法( )
①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②是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做法
③会加重企业负担 ④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企业活力的目标相违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被曝光的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的错误是( )
①违背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②破坏社会稳定
③没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④违背了国家有关法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根据上图推断出的结论,回答8-9题
8.关于中日韩三国的第一产业,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的现状,说明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
B.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剩余
C.日、韩两国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比我国低得多
D.日、韩两国第一产业在产值和就业结构中比重都低,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9.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根本区别是( )
A.前者指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后者指物质生产部门
B.前者不创造社会财富,后者为社会创造财富
C.前者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后者是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D.前者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后者的劳动是生产劳动
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4318亿元,比上年增加801亿元。其中,中央建设投资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646亿元,比重达48%。农村水气路电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回答6-7题。
6.中央财政的这种安排( )
A.有利于加强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B.有利于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C.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D.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7.充分发挥财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的关键是 ( )
A.扩大财政支出 B.制定合理的财政分配制度
C.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发展经济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5.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工业的生产集约化程度、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备制造业提供的技术装备的性能和水平。这表明( )
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②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的技术水平 ③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最终完成 ④装备制造业提供的先进技术装备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