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在中外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之所以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这是因为
A.永葆文化的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体现文化的民族特色
B.外来文化不能为本民族的社会服务
C.只有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才能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D.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凝集了人类文化的精粹
33.目前,中学生中不会电脑、不懂英文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而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传统文盲”忽视传统文化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B.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C.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失去了根基
D.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32.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
A.加强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博采众长
B.促进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发展,消除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C.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创新民族文化的品牌
D.注重时代精神,坚持与时俱进
31.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年;2004年秋季-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文化年。中法互办文化年有利于
A.两国人民相互了解 B.东西方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C.彰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消除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30.广西省通过构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例如:2004年民歌节期间签订投资项目72个,总投资额282.92亿元。中国--东盟博览会从2004年起永久在南宁举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可见
A.文化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B.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C.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D.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9.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互相对立,展开激烈辩论,又互相影响,互相吸取营养,促进我国古代的发展和繁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文化具有继承性
C.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互相激荡,促进文化的发展
D.科学技术有力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28.2004年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汉堡举办中欧峰会,欧洲与中国之间举行了数不清的学术、文化和体育交流活动。这些活动说明
A.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B.我们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地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我们更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C.法国等欧洲国家与中国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特性
D.我国政府既认同和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又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
27.有人认为:“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上述观点
A.肯定了经济对政治和文化的决定作用
B.否认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C.没有看到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
D.否认了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6.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有
①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②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③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④学习型组织不断增多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5.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一切先进文化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D.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先进文化的产生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