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购房的“零首付”贷款方式(即只以个人信用就可获得贷款,而无需缴纳一定的购房款),在西方国家较为普遍。但鉴于我国个人和法人信用不佳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禁止商业银行开展“零首付”。据此回答17~18题。
17.中国人民银行禁止“零首付” ( )
A.表明央行开始直接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
B.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C.必然使商业银行扭亏为盈
D.是抑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治本之策
18.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人民银行 ( )
A.是国家信贷中心和国民经济活动的总枢纽
B.对商业银行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
C.是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法人
D.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权力机关
16.纳税人和负税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对二者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
A.纳税人是税款的缴纳者,也是实际承担着
B.负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C.当通过一定途径将税款转嫁他人时,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
D.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的税款承担者,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
15.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8年起,对债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进行调整,由现行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税率不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国务院决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这说明我国税收具有 ( )
A.强制性 B.固定性 C.无偿性 D.变化性
14.下列体现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的是 ( )
①国务院规定,凡是用耕地建房或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缴纳耕地占用税
②国务院税务总局规定,被国家确认为属于高新技术的外商投资企业,按15%的税率 征收企业所得税
|
④对烟酒、鞭炮等商品征收高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今年两会期间,“个税起征点是否应该上调”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媒体和广大民众也广泛参与讨论。关于个人所得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个人所得税是直接涉及公民个人的一个税种,对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 用
②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重要作用
③个人所得税税源广,是调节经济的重要税种
④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国有企业既要向国家交税,又要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利润。据此回答11~12题。
11.交税和交纳利润的区别是 ( )
①国家以整个国家利益代表者的身份向国有企业征税,以国有企业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 份向国有企业收取利润
②国家向国有企业收取利润稳定性不如税收
③国有企业如果赢利则既要纳税,又要上缴利润,如果亏损则税收和利润可以免交
④国家向国有企业征税是无偿的,而国家向国有企业收取利润则是有偿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12.国有企业既要交纳税收又要交纳利润,而非国有企业只纳税不上缴利润。这种情况说明( )
A.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对国家贡献最大
B.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不是平等的市场竞争者
C.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
D.国家征税和国家收取利润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
10.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年所得达到12万元的纳税人,须向税务机关输纳税申报。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
①减轻税务机关征管工作的压力 ②加强对高收入者收入的调节力度
③培养纳税人的依法诚信纳税意识 ④逐步淡化税收的强制性色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08年3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1600元/ 月提高到2000元/月。这一调整将 ( )
①增加财政开支 ②刺激中低收入消费
③增加财政收入 ④促进公平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国家之所以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由于 ( )
①国家财政支出的大部分是经济建设支出,特别是财政对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工 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
③财政支出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
④通过对财政收支方向和数量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及结构的 优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6万亿元,但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回落,2008年财政出现前高后低走势。2009年财政将难以保持近年高增长势头。据此回答6~7题。
6.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是 ( )
A.税、利、债、费的总和 B.国家的分配政策
C.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D.经济发展水平
7.如果财政收入增幅安排过高,将会 ( )
①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②对企业生产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
③减少个人收入,影响消费能力
④最终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