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2124  192132  192138  192142  192148  192150  192154  192160  192162  192168  192174  192178  192180  192184  192190  192192  192198  192202  192204  192208  192210  192214  192216  192218  192219  192220  192222  192223  192224  192226  192228  192232  192234  192238  192240  192244  192250  192252  192258  192262  192264  192268  192274  192280  192282  192288  192292  192294  192300  192304  192310  192318  447090 

8.易中天、于丹等大学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以其“大众口味、学者品位”品评《三国》,谈《论语》,而一举成为我国最引人关注的文化学者和电视明星,也使更多老百姓了解《三国》《论语》。上述材料说明 

①电视文化比传统经典文化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最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是生活化、平民化的文化 

③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贴近群众,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④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的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试题详情

7.2008年9月11日 ,第一次作为我国法定节假日的中秋节,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秋,以其特有的方式,丰富的内涵,彰显了儒家“和”文化的魅力……这段文字生动地说明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传统节日包含着传统思想,表明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深刻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6.“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这一名言,激励无数身处逆境的人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前途。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A.优秀文化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试题详情

5.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受教育程度       B.拥有的科学文化知识

C.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试题详情

4.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北京某中学在圆明园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航天精神与中国梦”等专题讨论,还为高三学生在这里举行成人仪式。圆明园承载了国家和民族太多的屈辱,我们必须从废墟与耻辱中站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去感悟,才能更深入人心。 材料表明

①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②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决定人们的文化素质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青年学生需要主动感悟文化的熏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3.某陶瓷企业撇开建陶行业一味模仿欧美设计的惯常做法,大胆创新,将中国的书法、绘画艺 术巧妙地融入到设计中,把中国文化元素导入产品,一举打开了国内外市场。这表明

A.传承中国文化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基础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能够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

C.对外贸易是全球化背景下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

D.含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产品优于欧美设计

试题详情

2.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

试题详情

1.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打量着身边来往的人与物,享受着都市的文明生活,这身边的一切,都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这说明 

A.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B.文化与世界相伴而行,是自然形成的

C.文化与文明是同一的      D.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精神生活

试题详情

28.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形成发展新优势。同时要求,要大力促进农村消费,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

  (1)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4分)

(2)就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提几条合理化建议。(8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