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在新旧体制转换、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就业竞争很激烈,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例如,现在有些用人单位提出了这样的就业条件:当司机要兼外联,当电工要有驾照,当秘书要懂外语。这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
A.人们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主动的
B.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
D.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3.成语“耳濡目染”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D.差异性的特点
12.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11.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是对表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敬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地,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袁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
C.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10.有人说:外国文化年或者中国文化年,都是双方战略合作思路中“以文促经”的考虑,这说明
A.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D.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表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据此回答第11题。
9.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8.近年来,中国新闻出版业欣欣向荣,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模式向信息化、数学化、智能化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和思想方式,它让各种人群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也使信息成为普遍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这主要反映了
A.传媒的发展历程
B.传媒的发展状况
C.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D.传媒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7.“博客””意指“网络日志”,是继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截至2007年底,我国博客规模已经达到9000万人。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下列对包括博客在内的网络交流方式认识正确的是
A.意味着旧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彻底消失
B.能够日益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D.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6.从古至今,“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为中外所普遍认同,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平添了几分自豪感。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滞后性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