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2586  192594  192600  192604  192610  192612  192616  192622  192624  192630  192636  192640  192642  192646  192652  192654  192660  192664  192666  192670  192672  192676  192678  192680  192681  192682  192684  192685  192686  192688  192690  192694  192696  192700  192702  192706  192712  192714  192720  192724  192726  192730  192736  192742  192744  192750  192754  192756  192762  192766  192772  192780  447090 

3、   经历探究物体浮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试题详情

2、   探究、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试题详情

1、  观察物体上浮、下沉的现象,寻求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方法。

试题详情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试题详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察物体上浮与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试题详情

4、生活 物理 社会  打捞中山舰和高空探测气球

⑴指出打捞沉船的原理:将装水的浮筒沉入水底绑在船体两侧,用高压气体将浮筒

内的水排出,减小浮筒的重力,当浮力大小重力时,沉船就可以上浮了。

⑵气球的升空原理:将气球内充上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氦气,氢气、热空气,则这些气体的重力就小于同体积的空气的重力,即气球的重力小于气球所受的浮力,气球就会升空了。

试题详情

3、判断物体浮沉的另一种方法。

教师:比较物体重力和浮力来判断物体的浮沉是判断浮沉的基本方法。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根据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推导出另一种判断浮沉的方法。

现在我们把这种方法推导如下。

对实心的物体而言:G=mg=ρgV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gV

对于浸没的物体而言:V=V

①   若ρ,则F<G,物体下沉。

②   若ρ,则F=G,物体悬浮在液体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③   若ρ,则F>G,物体上浮。

④上浮稳定后处于漂浮状态,这时F=G

教师:可见判断物体的浮沉可用两种方法,比较物体的重力和浮力,比较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试题详情

1、活动  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教师:请同学们推测这些物体当它们放入水中后会是怎样的状态。

(物品有挤扁了的牙膏皮、空的塑料小瓶、生鸡蛋)

学生:进行推测。

教师:进行演示后提问。用怎样的方法可以使原来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使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呢?(还能提供的器材有:盐、小硬币、玻璃杯)

学生:讨论2分钟后上讲台进行演示。(要求在操作时进行语言表达)

学生①:将挤扁的牙膏皮捏成空心状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学生演示时教师追问:在捏成空心状的过程中,牙膏皮有哪个物理量发生的变化?哪个物理量没有变化?

学生答:体积变大了,而重力没有变化。

教师此时指出牙膏皮体积在变大后可以排开更多的水,即增大了V,也就增大了浮力。

学生②:在水中不断加盐,可以使鸡蛋浮起。

  学生在演示时教师追问:在加盐的过程中,哪个物理量发生了变化?哪个物理量没有变化?

学生答:水的密度增大了,而鸡蛋的重力没有改变。

教师此时指出水中加盐后,液体的密度增加了,也就增加了浮力。而鸡蛋的重力不变。

学生③:在小瓶中不断加入小硬币会使小瓶沉入水底。

学生在演示时教师追问:在加硬币的过程中,小瓶的哪个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学生答:小瓶的重力增加了,而在浸没的过程中浮力没有变化。

教师:综合起来看,在这些方法中分别改变了哪些力的大小?是怎样改变的?

学生:改变了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浮力。在液体的密度不变时,改变排开液体的体积;或者在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时,改变液体的密度都可以改变浮力。

教师:可见改变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就可以改变物体的浮与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