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2826  192834  192840  192844  192850  192852  192856  192862  192864  192870  192876  192880  192882  192886  192892  192894  192900  192904  192906  192910  192912  192916  192918  192920  192921  192922  192924  192925  192926  192928  192930  192934  192936  192940  192942  192946  192952  192954  192960  192964  192966  192970  192976  192982  192984  192990  192994  192996  193002  193006  193012  193020  447090 

2、按课本P20方法在自家露天阳台或可行的地方进行收集露水活动,并观察:露水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探讨:如何判断“多”与“少”?)

   附:小结(板书)

试题详情

1、课后请去查阅有关资料或实地参观自来水厂。搜集有关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饮用标准。可拟定一份详细报告。

试题详情

2、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水的净化。(教师先介绍滤纸的使用和过滤的方法、操作等,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爱护仪器,遵守实验秩序,勿忘实验后的仪器清洗与整理等。)

试题详情

1、先组织学生观看显微镜下的污水切片中的成分,之后进一步问学生:生水能喝吗?

试题详情

   附:小结(板书)     一、水资源危机现状      1、全球水资源危机      2、我国水资源危机     二、水资源短缺主要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1、主要原因:水的污染等。      2、污染来源: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废弃物及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发等。      3、表现:水资源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生活、生产用水严重缺缺,某些水生物大量死亡或灭绝, 某些有害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如:赤潮等。     三、水资源危机的应对措施        采取多种可行措施,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如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等。

                                       (第一节结束)

   ★第二课时(在化学实验室上)

试题详情

5.《人类环境宣言》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正面临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酸雨现象、森林的破坏、物种的消失、垃圾泛滥),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国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共同探讨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通过了《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

1983年12月,联合国任命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为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于1987年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国》长篇报告,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评估,分析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等问题,首次提出来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由概念、理论推向行动。要求各国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以迎接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我国针对全球问题及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大气质量下降、土地资源的退化、水资源的减少、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减少、物种的消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79年,中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1994年3月我国政府发布了全球第一部国家级“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它包含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立法与实施、经济政策、教育、人口、居民消费、社区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居住、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防灾减灾、保护大气层、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管理等内容。这是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与净化

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的活动,依赖于地球上水的不循环。水以蒸汽形式从海洋、湖泊和江河蒸发到大气中,经冷凝和沉降回到地面,流经大地而回到海洋,它渗入地下被植物所利用,其中一部分又通过蒸发回到蒸发回到大气中,另一部分则通过地表下面又返回海洋。水的这种运动叫水的循环。这可以用图015说明。

自然界通过水的循环来净化天然水,通过其独特的“蒸馏”方式而产生的雨水中,只含有限量的不挥发杂质以及从空气中溶解来的气体。从海洋盐水中结成的冰与淡水中结成的冰其成分是一样的,都是相当纯净的水。地面上的水在慢慢流经岩石表面或在溪流快速的流动中,会将在水中溶解的大部分气体释放出来。对于悬浮在水中固体颗粒,会在缓慢流动的溪流或静止湖泊中沉积于河床的底部再通过沙将类似于淤泥的物质过滤掉。另一方面,天然存在的有机物质,它们大多是动植物的组织及由动植物产生的废物,在地表水中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步骤将其转变成环境中常见的简单分子,最后通过自然界中水的稀释而将这些简单分子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下,这样,这些被分解的产物就变成无害的物质了。

在工业革命及全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以前,除了一些干旱的沙漠地区外,自然界本身的交货作用完全可以满足全世界对水的需求。自然界对水的净化过程规模是巨大的,但同时又是比较脆弱的,当人类的活动超出了自然界净化水的限度时,就会引起水的污染。

自然界本身的净化过程对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许多污染都无能为力。例如从河床中挖掘砾石。在挖掘过程中,水中产生大量的悬浮物,使得下游几公里以内的水生生物遭到破坏,只有等到这些悬浮物沉降了,才能在溪流中发现正常的水生生物。

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就是人类在生活活动中会产生一些新的有机化合物,而自然界对这些化合物束手无策不能分解。例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些白色垃圾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它们原来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所以在自然界中也就不存在能降解这些物质的化合物或微生物。如果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物质,则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就能将这些物质分解成简单的分子,例如,悬浮于水中的纤维素最后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

 (C6H10O5)n(纤维素)  CO2+H2O

整个氧化过程非常复杂,在这个过程需要微生物及其分泌物--酶(一种高效催化剂)的参加,而且中间要经历许多复杂的步骤,甚至,有的步骤至今科学家都不是很了解。

再例如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洗衣粉,大都是一些长链的有机化合物,它的一端可溶于水,而另一端可溶于油。有一些带有支链的洗涤剂分子如:

 

是不能被生物降解的,即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不能将其催化分解,因此当溶解有这种洗涤剂的水流入沟渠或河流时,就会产生大量的泡沫。更严重的量,在净化后的水中也会起泡沫。但另外一种没有支链的直链洗涤剂就不会存在这类问题,它的化学分子式如下:

CH3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 OSO3-Na+

它很容易实现生物降解,正逐渐取代带有支链的洗涤剂。

试题详情

3.“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

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从1988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在全国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在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走上了以法治水的新阶段。

节约用水

图014所示的徽标表达的思想意义是:“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每一滴水,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徽标右上方弧线代表自来水管道和水龙头,滴下的一滴水被伸出的手掌接住。将“节水”之意寓于“接水”之中。

试题详情

3、鼓励学生投身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科学活动之中。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学生用器材,每两人一组,每组铁架台一个、小烧杯2只、漏斗一个、滤纸,浑浊的河水,玻璃棒。

多媒体器材:多媒体投影器,有关水资源及水污染的VCD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        水资源危机
课前安排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有关信息,从电影,电视录像、报刊、杂志、网络等各个方面获取信息。
教师用多种方式展示学生从多个方面获取的信息,并安排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播放有关水资源危机的VCD光盘。
问:大量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缺水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在非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缺乏获得安全用水的渠道。
我国的水资源匮乏问题也很严重,西北、东北、华北等北方城市已经被迫每日定量、定时供水。中国的饮用水源污染严重,大部分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问:缺水成为世界性的普遍问题,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节水呢?
问: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播放有关水污染的VCD光盘.
问:面对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教师总结: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观看、讨论
 
学生回答
 
 
 
 
 
学生听讲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水污染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讨论
学生回答
 
 
 
 
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二、        惜每一滴水
安排、组织学生完成课本图10-45的实验
问:水的净化有几种方法?水净化后水质有什么变化?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20面图表。
问我们学生应该为防止水污染作出哪些贡献?
教师总结
学生实验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
 
小结:组织学生小结
学生小结
 
作业:课本P20页作业1、2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一、        水资源危机
造成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污染。
水污染的罪魁祸首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
一、        珍惜每一滴水
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教学反思
 
 

教学参考

有限的淡水资源

自然界中水的资源极其丰富,据估计全世界水体总贮藏量约为13.6亿立方千米,其中,海洋咸水约占97.2%;陆地淡水占2.8%,约0.4亿立方千米。除了冰山和冰川外,可利用的淡水量还不到淡水总量的1%。天然水一般可分为降水、地面水和地下水三类。降水包括雨水、冰雹和雪等。降水一部分流入江河、湖泊和海洋,形成地面水;另一部分渗入土壤和岩层,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在地球中分布很广泛,几乎占地球表面的3/4,它充满了所有地表凹陷处。

我国年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约为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有一亿公顷耕地平均每公顷占有地表水资源约为26325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

水污染和环境保护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是无处不在。然而,饮用水的短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虽然地球71%的表面被水覆盖,但地球上的水大约有97%是海水,2%是冰川和冰山;除此之外,空气和地壳中含有水,动、植物体内含有水,人体质量中70%是水。真正可供饮用的淡水不足地球上总水量的1%。

中国是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每年淡水总量约26000亿吨,居世界第六位。由于人口众多,每人平均占有淡水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水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100多个国家之后。

随着世界人口剧增和工农业生产物迅速发展,用水量猛增,全球水危机日益严重。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奇缺,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海水虽然不能直接饮用,但海洋是雨雪的源泉,淡水的发源地。节水和保护水资源、保护海洋、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人口的增长及现代工业的发展,使自然界的水受到明显污染。全世界每年向海洋倾倒大约20亿吨放射性废料、化学毒品、污水、废渣、化肥以及生活垃圾,给海洋带来深重的实验,其中有毒物质杀死

鱼、海鸟和海洋植物,营养物质导致海藻大量繁殖(如赤潮)而窒息其他海洋生物,海洋生物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

我国人口众多,是污水排放量较多的国家之一,近年呈上升趋势。水污染与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一样成为当代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主要水污染大致可分如下几类:

种类
污染物
危害
有毒物质
酚、汞、铅、砷、碱、酸、盐类、氰化物、氟化物、有机农药、化肥、饲料、合成洗涤剂等
危害生物、恶化水质、危害农业、使人慢性中毒(有的会致癌)
污水
生活污水,食品、造纸等工业污水
消耗水中的氧,使水变黑发臭
石油
石油及其残渣
在水面形成油膜,使水缺氧,危害水生物及海鸟类
热污染
热电厂及工业冷却水
使水温变化,破坏生态环境
放射性物质
核爆炸粉尘、核反应堆废物
影响鱼类生长、使生物食物链恶化

面临日趋严重的全球问题(人口问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酸雨现象、森林的破坏、物种的消失、垃圾泛滥),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国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共同探讨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通过了《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

1983年12月,联合国任命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为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于1987年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国》长篇报告,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评估,分析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等问题,首次提出来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中国针对全球问题及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大气质量下降、土地资源的退化、水资源的减少、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减少、物种的消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79年,中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从1988年7月1日,保障人体健康,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防治水害方面走上了以法治水的打捞阶段。1994年3月我国政府发布了全球第一部国家级“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它包含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立法与实施、经济政策、教育、人口、居民消费、社区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居住、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防灾减灾、保护大气层、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管理等内容。这是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试题详情

2、增强学生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

试题详情

1、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