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3008  193016  193022  193026  193032  193034  193038  193044  193046  193052  193058  193062  193064  193068  193074  193076  193082  193086  193088  193092  193094  193098  193100  193102  193103  193104  193106  193107  193108  193110  193112  193116  193118  193122  193124  193128  193134  193136  193142  193146  193148  193152  193158  193164  193166  193172  193176  193178  193184  193188  193194  193202  447090 

1、什么叫热量?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吸收多少热量?

试题详情

5、措施与建议

本节要求通过科学探究认识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即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因为物体吸热、放热现象与生活紧密相关,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是比较自然的。

对提出的问题做解释时(猜想与假设),还应从发掘生活中的现象开始,要启发和鼓励学生举出一些物体吸热、放热时温度变化的例子,猜测造成它们温度变化不一致的原因,带学生归纳出几个假因素--如质量、物质种类、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等。

由于假设的因素是多元的,在设计探究计划时就要控制变量。对于同类物质,从生活经验总结出必然的猜想是:升高相同温度时,质量大的吸热多。用实验探究可取不同质量的种液体,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测量升高的温度数值,比较温度升高与质量的关系。对于不同的物质,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测量升高的温度数值,比较温度升高与质量的关系。对于不同的物质,则控制其质量相同这一变量,而探究其升高单位温度时所吸收热量的多少,计划方案有两种。一种是让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记录其升记温度的多少,然后比较不同物质每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课本中采用的是前一方案,教学中也可采用后一方案。也可以在班级不同的组采用不同的方案。

课本中图12-16所示是本节课的主要实验装置。关于比热容实验最大的困难是能定量测量的热源,限于学生的知识,以及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课本中给出半定量的电热源,其具体制作请参照实验活动部分。教学中可将班级分成甲、乙、丙、丁四个组,其中两组(设是甲、乙两组)分别用质量不同的水做实验,另两组(设丙、丁两组)分别用质量不同的煤油(也可用酒精)做实验。甲、丙两组的水与煤油质量要相同,乙、丁两组的水和煤油的质量要相等。

用同种物质、但质量不同的各实验组计算出单位质量该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再比较不同物质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最后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实验分析中要注意热量不是具体的数值,要用字母Q来表示。

影响探究实验的因素很多,实验误差可能较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交流与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本节重点是探究计划的制定与实验的实施,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也是本节的重点。教学中的难点是热源及加热时间的控制,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也是实验中的难点。关于用比热容进行的有关计算,只要求是简单直接应用公式,或只作一次变形的应用,重在对公式物理意义的理解,不主张进行繁难的计算。

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联系实验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不应包办代替。提倡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尽管实验误差较大),提倡用手边器材自制教具完成实验,提倡尊重实验事实,提倡用比热容概念解释自然现象、生活和生产的应用事例,不提倡陷入过多的计算和背诵。

试题详情

4、课标要求:

(1)了解比热容概念、符号及单位。

(2)会查比热表。能根据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解释一此有关的简单现象。

(3)根据比热容能进行热量的计算。

(4)能根据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5)在科学探究中能积极与他人交流探究结论,能对数据进行初步评价。

试题详情

3、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两部分: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

“比热容”这部分内容是生活经验知道,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大的吸收的热量多,通过科学探究,认识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即研究物质的比热,探究过程突出了由猜想到制定实验方案的探究环节,同时,探究结论的得出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热量的计算”这部分内容是通过计算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归纳出物体受热时吸收热量的公式和温度降低时放出热量的公式。

试题详情

2、重点难点: 探究计划的定与实验的事施和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是本节的重点。

热源及加热时间的控制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

试题详情

1、课时安排: 2课时

试题详情

3、" 早穿皮袄午穿纱 , 守着火炉吃西瓜 " 是对沙漠气候的生动描写 , 当太阳照射到 沙漠上时 , 沙石的温度会迅速升高,而太阳落山后砂石的温度会马上下降 , 而在沿海地区昼夜的温差变化不大 , 这是为什么呢 ? 内陆地区冬季比沿海地区寒冷,而夏季又比沿海地区炎热 , 这又是为什么呢 ?

试题详情

2、如图072所示的图线是表示甲、乙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吸收热量后, 温度变升高的情况,图中横坐标表示 物体的温度变化 , 纵坐标表示物体吸收的热量 , 对于甲、乙 两种物体的比热容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甲的比热容大

B. 乙的比热容大 C. 甲和乙的比热容一样大 D. 条件不足 , 无法判断

试题详情

1、水的比热是 4.2 × l03J/(kg ·℃ ),它表明 l kg 的水温度升高1℃ , 需吸收     J的热量 .0.5 千克水的比热是              J/(kg ·℃ ), 在标准大气压下 ,100g35 ℃有水吸收了 2.94 × 104J 的热量 , 水温可升高       ℃ .

试题详情

2、关于热量的计算

(l) 热盘的计算公式实际上是根据比热的定义导出的,所以只有真正理解了比热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吸热公式.对于Q=cm(t-t0)和Q=cm(to-t), 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即Q =cmΔt。 式中Δ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 如果物体吸热,Δt就等于末温度减初温度,表示升高的温度 ; 如果物体放热 ,Δt就等于初前度减末温度 , 表示降低的温度。Δt 总是等于较高的温度减较低的温度.不取负值。如果被减温度是负值(即零下摄氏度 ), 运算时要带负号 .例如 : 一冰块从 -4 ℃降到 -lO ℃ , 则降低的温度是Δt=-4 ℃ -(-10 ℃ )=-4 ℃ +10 ℃ =6 ℃.

(2) 计算公式只适用于无状态变化时升温 ( 或降温 ) 过程中的吸收( 或放出 ) 的热 量 .在解题时 , 要注意习题文字中的温度 " 升高 "" 升高到 "" 升高了 "" 降低 "" 降低到 " " 降低了 " 等不同的说法 , 要正确辨别 .

(3)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时 , 高温物体将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 低温物体 ,将吸收热量 , 温度升高 ; 最后两物体温度相同 , 称为达到热平衡 .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为Q。如高温物体放出的热血为 Q, 如果没有热量损失,则 Q=Q , 利用这个关系可以求出物质的比热容或物体的质 量或物体的温度。

自我检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