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3200  193208  193214  193218  193224  193226  193230  193236  193238  193244  193250  193254  193256  193260  193266  193268  193274  193278  193280  193284  193286  193290  193292  193294  193295  193296  193298  193299  193300  193302  193304  193308  193310  193314  193316  193320  193326  193328  193334  193338  193340  193344  193350  193356  193358  193364  193368  193370  193376  193380  193386  193394  447090 

1、知道摩擦起电及带电物体的性质

试题详情

2、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

试题详情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介绍了摩擦起电、电路连接、串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础。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本节教材学习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电学部分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积累;本课内容在编排上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通过探究、分析、归纳来认识静电,防止和利用静电,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能力上都十分重要。

试题详情

u   课后反思:

试题详情

1、为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使水流变弯呢?

……

试题详情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第一节  电是什么
一、电与我们的生活
二、两种电荷
实验探究
1、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试题详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这节课你主要学到了什么?
2、你有什么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学生思考并回答。

试题详情

3、用验电器还能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吗?

加油站

静电感应

一个带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心分布;异种电荷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而同种电荷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导体另一端。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图13-9)。

迷你实验室

“不友好”的气球

将两个气球充气后挂起来,让他们碰在一起[图13-10(a)]。

用毛织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接触的部分[图13-10(b)]。

放开气球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信息窗

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

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哲学家泰利斯无意中发现,用布摩擦过的琥珀,居然能把羽毛吸起来。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物理学家吉尔伯特证实:琥珀经摩擦之后,会产生静电,玻璃等其他物体也可以摩擦生电。

美国的富兰克林把摩擦后的琥珀所带的电称为负电,摩擦后的玻璃所带的电称为正电。

后来,法国物理学家库仑总结出“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规律。

这是人类对电的最初的认识。

试题详情

2、试一试,用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试题详情

两种电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探究
1、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做图13-6的实验,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面:
(1)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
   轻小物体。
(2)将摩擦过的塑料棒(或尺),靠近自来水细水流附近,水流将会   。为什么?
(3)将文具盒中的各种文具,如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等摩擦后,分别靠近小纸屑,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问:你能从上面这些实验中归纳出什么结论?
 
 
 
2、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参照图13-7所示的实验进行探究,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的现象。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的现象。
(3)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的现象。
问:①请大家猜想:玻璃棒与玻璃棒上的电荷是否相同?橡胶棒与橡胶棒上的电荷是否相同?玻璃棒与橡胶棒上的电贺是否相同?
②你能从上面这些实验中归纳出什么结论?
讲师补充讲述结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它们各自所显示的电性不同,后来人们发现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电荷,并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负电荷。
③请填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填空:
 
吸引或吸起
 
 
弯曲或靠近塑料棒
 
 
 
吸引
答: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学生进行实验,并填空:
 
 
 
排斥
 
 
排斥
 
 
吸引
 
学生猜想,教师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应该是:相同、相同、相反。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听讲。
 
 
 
学生填空:
排斥
吸引
 
 
由学生文具盒、身边的器材来进行探究,这样拉近了物理学与学生的、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从生活走向了物理。创新了实验方法。
 
 
 
 
 
探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时,要注意实验顺序,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贺只有两种时,要注意逻辑关系。在实验中,教师要巧妙地点拨引导。
 
 
要让学生经历物理探索的全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想和假设是否正确。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
左边表述学生可能有其他相近的表述,应注意学生表述中的合理成分,并对学生进行鼓励。

信息窗

近代科学进一步揭示出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内的正电荷跟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总量相等,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是中性的。本来是中性的原子,当它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的时候,它的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它就显示出带正电荷;相反,本来是中性的原子,当它跟多余的电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显示出带负电荷。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是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的电子可能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所以,摩擦起电实际上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交流与讨论

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可以制作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的仪器--验电器(图13-8)

1、你能说出验电器为什么能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吗?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