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序为: (2分)
A.取出温度计 B.估测被测水的温度
C.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水中 D.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E.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F.让温度计与水接触一定时间
4、如图,是研究凸透镜成像时的位置放置简图,其中 F点是凸透镜的焦点,小明将物体分别放在图中a、b、c、d、e点进行五次实验,从而得到了有关规律,现请你帮他填写完整:(6分)
(1) 在五次实验中物体放在 点时光屏上得的像最大;
(2) 当像和物体在同侧时,物体放在图中的 点:
(3) 物体从b点沿主轴移到d点,物体的像将变 (填“大”或“小“); (4) 当物体放在a点时,遮去凸透镜的上面一半,则物体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 若某次实验在光屏上出现一个缩小的像时,测得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30cm.则当物体距离凸透镜20cm时,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光屏上一定会出现一个放大的像 B.光屏上可能不会出现像
C.光屏上可能会出现一个缩小的像 D.都有可能
(6)如果某次实验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不能出现蜡烛火焰的像,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写出一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所示的实物图连接成电路,并在右边的方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要求两盏灯并联,电流表只测量L1的电流(用小量程),开关S1控制两个灯泡,开关S2只控制灯L2.(连线不能相交)(4分)
2、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给两杯水加热,观察其中温度计示数不变的那一个,它的读数是 ,该实验说明了什么?(2分)
1、(1)在图中,入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轴,画出经凸透镜 折射后的光线。(2分)
(2)如图所示,SA表示从空气斜射向水面的一束光线,在图中画出这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光线(大致方向)。(2分)
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电”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
《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博为雷,激扬为电”。明代刘基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郁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
我国古人还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记述了雷电对不同物质的作用。《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详细的记述:“雷震公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西晋张华记述了梳子、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⑴“阴阳相博为雷,激扬为电”中的“阴”指负电荷,“阳”指正电荷,云层带电是因为云层与空气摩擦使__________发生转移,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电火烧塔下佛面”是因为佛面的金属膜属于_________,强大的放电电流通过佛面的金属膜,金属被熔化。“而窗户不异也”是因为窗户为木制,木头属于___________,所以仍保持原样。
⑶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小刚家里有一支没有标刻度的水银温度计,由于没有刻度,所以不能直接用来测量物质的温度。小刚经过努力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做法是:
⑴首先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测得水银柱的长度为4.0cm;
⑵然后放在沸水中(设外界为一标准大气压),测得水银柱的长度为23..0cm;
⑶最后放在一杯温水中,测得水银柱的长度为11.5cm。请问这杯温水的温度为多少?
2.[探究名称]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提出问题]如图9所示的并联电路中,流过A、B、C各处的电流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⑴按图所示连接电路
⑵把电流表分别接入电路中的A、B、C处,测出它们的电流,填入下表:
|
A的电流IA |
B电流IB |
C的电流IC |
第一次测量 |
|
|
|
第二次测量 |
|
|
|
第三次测量 |
|
|
|
⑶为了防止个别偶然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重复上面实验步骤。
方法一:改变电池个数
方法二:更换其中一条支路的灯泡(规格不同)
[分析与论证]
⑴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__________;
⑵上面设计的表格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表格补充完整后,通过对上面数据的分析,后面两次实验是采用进行的,可以得出结论: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⑴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你将看到光屏上烛焰的像向__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⑵如图8所示,在光屏中央出现了清晰的烛焰的像,根据这个成像的特点可制成___________机。
2.完成图7中的光路。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