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5485  195493  195499  195503  195509  195511  195515  195521  195523  195529  195535  195539  195541  195545  195551  195553  195559  195563  195565  195569  195571  195575  195577  195579  195580  195581  195583  195584  195585  195587  195589  195593  195595  195599  195601  195605  195611  195613  195619  195623  195625  195629  195635  195641  195643  195649  195653  195655  195661  195665  195671  195679  447090 

5.新教材很好地实现了“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还有很多学生的父母亲外出打工,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于是同家长,同伴的交流很少。特别是在学习或者完成某一项任务时交流更少,沟通更少。因此,养成了独癖,我行我素的习惯,自我优越感强,根本没有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而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新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要通过的小组活动来完成,活动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一方面每个学生要独立完成一项工作,另一方面又必须把每个人的工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既体现了学习的独立性,又体现了学习的合作性。而合作学习正是新课程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之一。因为,合作之中有知识创新的火花;合作之中有共同的发展和提高;合作之中有情感的相互交流;合作之中有过程也有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也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通过合作学习会学到很多书本上和老师那里学不到的东西。                    

试题详情

4.新教材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科学创新的精神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是新教材的又一基本理念。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和掌握科学技能和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形成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到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再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并进行分析论证;最后进行交流评估等能力。这是按照发现事物的自然方式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是一种“再发现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对于教师来说,科学探究既是教的目的,又是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新教材实施以后,我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活跃,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我们学校在今年6月被评为“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获得“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试题详情

3.新教材很好地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转换、使学生尽快步入了自觉学习的轨道

因为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对学生而言仍是未知的,那么,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去发现,而不是教师将这些知识复制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学生求知的开始,又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最好开端,也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

因此,新教材以探究活动为中心,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得到发挥,这是物理教材的又一重要理念。这时,教师由前台退至幕后,充当导演,策划,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协作者和服务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营造愉快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去寻求自己所要的知识,从而得到锻炼和提高,探索出一条获取知识的途径,找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试题详情

2.新教材充分体现了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重要理念

脱离生活的物理必定是枯燥乏味的。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空间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向学生熟悉的环境。这是新教材教学内容生活性的有力体现,是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是身边的”,“物理是有用的”,“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真正感觉到“物理,物理,万物之道理”。

教材从课题的引入、插图的编辑、想想做做的安排、动手动脑学物理中题目的选择,大都取自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劳动和娱乐之中,使学生感到非常的自然、亲切和熟悉。

所以说物理新教材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恐惧,培养了学生终身探索的乐趣,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详情

1.新教材改变了过去以知识的掌握为主的教学目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的转化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新教材并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主张从学生的实际知识和发展水平出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强调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生动、有趣和愉快,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光的折射》一节中,先通过实验观察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的传播路径,然后再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猜想与验证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在这里教材中并没提到“折射角”,更没去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这就避免了学生去死记硬背“两角”的大小关系,而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去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充分地进入“折射”这一物理情境中去理解、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亲近和热爱,去体会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

另外,教材在“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安排中有很多题目都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做一做”、“问一问”、“查一查”等),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挫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得出所要的结论,而且很多结论并不唯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地去思考分析。

所以说,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从“掌握科学”向“理解科学”的方面转化。从单纯以掌握知识向“三维”目标的转化。强调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学习科学,理解科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试题详情

在全面推进初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最大困惑应该是:学校升学任务与新课程目标任务的互不兼容的困惑。理论上讲,在新的评价体系建立后二者应该兼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以遂宁市现实为例:初中学生升学已经采用文化素质等级制,综合素质等级制,再加操作技能测试,最后的总和作为升学依据,并淡化考试,试行推荐优生直接升学。但最终,任何一所学校均不愿意真正实施,均侧重文化测试成绩。这决不是遂宁独有,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深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高中面对更严重的升学压力,升学的好与差将威胁学校的生成与发展。

再深究一步,您会发现一个矛盾的现象:一面是新“读书无用”论非常流行;另一面是社会对中学教育的高要求。这又是为哪般呢?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就明白:新“读书无用”论指的是读一般的大学无用,原因是学无以致用,由此可见根本症结是中国的大学结构性问题。只要大学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中学升学压力就无法解除,课改的难题就无法彻底解决。

                           2007年8月

试题详情

师生交流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交流是否畅通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情况的掌控;也就无法在课堂建立民主的气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建立师生交流平台,使师生互信:让教师成为学生的益友,让学生成为教师的益友。最终达到教与学相互促进。

试题详情

  科学探究作为物理课程两大目标之一,我们应该明白它的分量。“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通过科学探究要达到的课程目标。改变旧的课堂教学形式,积极研究探究式教学,要明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广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探究过程,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尽量考虑到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中、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交流讨论中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该怎样解答。尽可能开齐至少演示探究课题。另外,建立物理兴趣小组是对科学探究的有益的补充,该小组的活动教师应该密切关注,耐心指导,他们往往会送您一个个惊喜。在学习完物态变化后,物理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蜡熔化制作成许多形态逼真的各种蜡像,让我感叹不已。同时与语文教师联合开展“生活中的物理”论文竞赛,不仅有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一个延伸。

试题详情

  我校每期都要求教师提供有关教学的、认为非常成功的教学片段或非常失败的教学片段以小论文的形式参与交流。刚开始我很不理解:非常成功的教学片段用于交流非常正常,非常失败的教学片用于交流就不让人理解了。但后来我发现非常失败的教学片用于交流更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意义更重大。

试题详情

教材所设计的有些实验,它的实验设备要求对不同地区而言是很难甚至是无法办到的,想法替代或换用其他实验进行教学一样可以达到目的。因此设计并自制教学用具是必要的选择。设计并自制教学用具必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需要多名教师参与评估论证。我教师设计并自制有关光学、电学、力学的多个教学演示教具,相当具有实用性。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