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5486  195494  195500  195504  195510  195512  195516  195522  195524  195530  195536  195540  195542  195546  195552  195554  195560  195564  195566  195570  195572  195576  195578  195580  195581  195582  195584  195585  195586  195588  195590  195594  195596  195600  195602  195606  195612  195614  195620  195624  195626  195630  195636  195642  195644  195650  195654  195656  195662  195666  195672  195680  447090 

1、教师得到了发展。

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从传统的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学中师生互动加强了,课堂上教师都能做到4-5次的个别抽问,5-10分钟的学生自主学习或练习。教师不再是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学习,探究实验。

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功提高了。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组织了通识性培训、教材培训、计算机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课堂教学比赛、普通话比赛、教师沙龙等一系列活动,制定了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的暂行规定,使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功大大提高了。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师具有了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的意识,全县95%以上的物理教师都能够应用多媒体进行上课,能够使用远程教育上的资源,48%的教师教师能够自己制简单的课件。教师更加关注实验探究,全县新课程实验的开出率为78.6%,但能够做的实验的开出率为98。8%。

教师更加注重专业发展。2003年全县初中物理教师中,物理专科占46%,物理本科占12%,2007年统计显示,全县初中物理教师中,物理专科占86.5%,物理本科占26.4%,还有一部分教师正在进修物理专科和本科。教师不但重视专业进修,也重视自身学习,2006-2007学年度教师论文获县奖435篇,市奖103篇,省及以上奖励115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4篇。物理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有4个县级科研课题,其中高初中物理的衔接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试题详情

4.成立科技活动小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各班成立4-5个活动小组,由学生自愿报名,自由组合并选出相关负责人,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定期开展小组活动,他们的任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完成课堂不能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比如:“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有关调查,走访的题目,有关小论文的撰写,有关学具的制作;二类是一学期完成1-2个科技创新题目,备课组开校向各班推荐几个题目,各活动小组可在这些题目中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各小组自己提出课题。主要利用周末的时间开展活动,每1-2周由各组组长向老师汇报活动展开情况,有些需要老师帮助指导的,还要牺牲一定的休息时间,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为学生开放实验室,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弥补了一些在课堂上的不足。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机会,成长的土壤。通过活动让他们明确承担的任务,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又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让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通过活动的展开,近两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06年在“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汽车燃油尾气和燃气尾气的生物毒性对比实验》获全国三等奖(这是自贡市唯一的一项大奖),省一等奖,同时获自贡市科技创新市长一等奖,另外还有一项省二等奖,一项市一等奖,三项市二等奖,一项市三等奖。07年在“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构建绿色文明  共创和谐社会”系列环保实践活动》获市一等奖,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另外还有一项省二等奖,两项省三等奖,一项市一等奖,五项市二等奖,四项市三等奖。同时荣获 “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学校被评为“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

试题详情

3.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新教材中的演示和探究实验较多,由于学校实验器材的缺乏和落后,有的实验无法做,有的实验学生观察起来很不明显(特别是坐在教室后面几排的学生根本看不到发生的现象、看不清实验数据),于是备课组安排教师上网查找有关方面的课件资料,或者教师自己制作相关课件,这样大大增强了实验的演示效果。与此同时恰当运用新教材配套的光盘和搜集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的声像资料,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我校2007级学生不仅升学考试成绩名列全县第一,而且参加今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获国家级奖4人,省级奖17人,市级奖8人。获奖等级和获奖人数均居全县第一。

试题详情

2.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演示、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

由于学校实验器材的缺乏或陈旧,使有些实验无法进行。于是我们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实验器材的制作与改进的活动,对好的作品进行表彰和奖励。两年来,共制作和改进近百种,保证了演示、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今年我校学生在自贡市的实验操作能力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满分为10分,8分以上的得分率达到94.2%。

试题详情

1.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尽快把握新课程和教学理念

由于新课程刚开始实施,老师们对新课程标准还没深刻理解,对新教材无从下手,在对有些问题的处理上,各人有不同的看法。于是我们物理备课组规定每周星期二下午利用半天的时间集体备课。认真研究一周的教学内容。对每一堂课都认真分析,从“三维目标”的提出,重、难点内容的挖掘,实验器材的准备,学生活动的安排,信息资料的搜集,教材中各栏目的处理,作业的布置等都一一进行研究讨论。这样聚众人之智慧,展现每一位教师的特点,吸纳好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充分体现了集体智慧的优势,使老师们尽快的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让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都胸有成竹,有目的、有步骤的去实施自己的教学,使我校的物理成绩名列全县第一。

试题详情

5.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滞后,也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严重影响

由于现在我们的中考还是“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体制,虽然命题在题型上有一些变化,但还是择重在“双基”上面的考察。忽视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制作能力、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考察。这样就迫使教师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双基”的教学上,对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用填空、选择、作图、实验、计算、简答的题型反复给学生练习。在处理“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时,只要求或检查那些考查知识方面的题目,而对那些需要调查、访问、查询资料、小论文、小实验等方面的题目就删去不管了,至于“科学世界”,“STS”的内容更是不屑一顾。这样学生的很多能力得不到培养,会少学很多方面知识。

试题详情

4.由于教学课时的不足,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的开展

现在很多学校都是按照原来的部颁计划安排课程。初二每周安排2节,初三每周3节,按平均每期上课20周计算,除去节假日和学校的活动2周,期末复习等2周,实际新课时只有16周,共计32节课。八年级上册包括“科学之旅”算一节内容,共有26节。八年级下册共有25节,看来还有几节课的剩余,其实大部分章节是很难一节课能够完成的。一方面由于实验多,活动多,有的实验过程也比较漫长,花费较多的时间;另一方面,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探究实验,对于实验的基本过程,仪器的使用及有关的要求还不熟悉。因此在实验、活动过程中操作起来就非常慢;第三方面是学生对物理知识不是通过活动就能完全理解,就能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还有一个进一步理解、掌握的阶段,还需要通过练习、讲评和消化。因此,课时必须要增加,否则某些过程或者某些环节只能省去,或者只能走一走形式而草草的收场,这样就达不到课改的目的。

试题详情

3.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难以顺利实施

首先是很多学校学生人数多,一个班都是六、七十人。每次探究活动分成十多个小组,教室内非常的拥挤,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师的指导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是实验器材的严重缺乏,很多实验要分成十多个小组是不可能的,有时只能分成几组,每个组人数多,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我们还是尽量的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制一些,但有时还是难以达到要求,特别是有些农村中学就连演示实验都无法做,更不用说学生的探究实验。第三、是由于很多信息不可能只通过教材或者教师获得,而要利用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网络等媒体获得,或者通过电视、报纸、书刊等其他资料获得。然而学校在这方面的硬件设施是相当差的,根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根本无法获得这些方面的知识。第四、由于社会、家庭对现代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的程度不够,每当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有些单位、部门不予配合,不能提供祥实的资料。每当学生要在家里制作一些实验器材,开展一些实验活动家长也不予以支持。这样也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

试题详情

2.新教材有些地方的顺序安排给教学带来不便

如:九年级教材中关于弹力、重力、摩擦力的内容放在了力的示意图、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之后。但是在讲力的示意图、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时都会用到弹力、重力、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这样就会跟前面的教学带来一些困难。于是有的教师就会在讲到相关内容的时候给学生补充一些知识。这些知识很多都是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是学生自己探究得出。当真正在讲弹力、重力、摩擦力的时候。都觉得已知很多,失去了探究的价值。还有的教师就把弹力、重力、摩擦力放在第十二章第四节力的前面来先讲。但这样又觉得打乱了教材的编排体系。

又如:关于“通路”、“断路”、“短路”,教材在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末才出现,而这些问题从第五章开始,凡涉及到电路设计和电路连接,都可能会遇到,我们该如何去解释。

试题详情

1.新教材中有些知识以及知识的的要求难以把握

第一种情况是:新教材中有些物理知识没有给出准确的结论,也没有要求学生自己得出。但这部分知识往往又很重要,并且在解题中是经常要用到的。

例如,八年级下册26页《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一节中关于电阻的串联与并联,教材中只是通过演示,让学生比较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大还是小,并没有去探究总电阻与每个电阻的准确数量关系,而这部分知识在串、并联电路的计算中经常要用到,如本节练习第四题。又如:九年级70页《滑轮组》的教学中没有进行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和动力、阻力移动距离关系的判断。但在组装滑轮组、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有关机械效率的计算时是经常要用到的。还有八年级上册89页关于《蒸发》的教学中,没有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但在后面的练习中第4题就要用到这些知识。象这些教材中没有的知识,是否应该让学生去探究?如果应该,那么必然会多花时间和精力。如果不需要的话,那么有些问题又该如何解答?

第二种情况是: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点有水平性的最低要求,而没有上限。无法把握教学的深度。

例如:关于《机械效率》的要求是“理解”,那么,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理解。如关于计算的问题,是要求到只计算机械效率的简单问题,还是要求到已知机械效率求其它量的复杂问题。是要求到只涉及一种机械的简单问题,还是要求到两种机械的组合,我们难以把握。

第三种情况是:有些知识在教材中出现了,但课程标准中没有对这些知识作出要求。

例如:九年级72页关于《电磁铁》的教学中,教材要求学生探究了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而课程标准中没有对这一知识作出要求,是要求“了解”、还是“认识”、还是“理解”,我们不得而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