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得到了发展。
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从传统的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学中师生互动加强了,课堂上教师都能做到4-5次的个别抽问,5-10分钟的学生自主学习或练习。教师不再是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学习,探究实验。
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功提高了。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组织了通识性培训、教材培训、计算机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课堂教学比赛、普通话比赛、教师沙龙等一系列活动,制定了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的暂行规定,使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功大大提高了。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师具有了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的意识,全县95%以上的物理教师都能够应用多媒体进行上课,能够使用远程教育上的资源,48%的教师教师能够自己制简单的课件。教师更加关注实验探究,全县新课程实验的开出率为78.6%,但能够做的实验的开出率为98。8%。
教师更加注重专业发展。2003年全县初中物理教师中,物理专科占46%,物理本科占12%,2007年统计显示,全县初中物理教师中,物理专科占86.5%,物理本科占26.4%,还有一部分教师正在进修物理专科和本科。教师不但重视专业进修,也重视自身学习,2006-2007学年度教师论文获县奖435篇,市奖103篇,省及以上奖励115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4篇。物理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有4个县级科研课题,其中高初中物理的衔接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4.成立科技活动小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各班成立4-5个活动小组,由学生自愿报名,自由组合并选出相关负责人,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定期开展小组活动,他们的任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完成课堂不能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比如:“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有关调查,走访的题目,有关小论文的撰写,有关学具的制作;二类是一学期完成1-2个科技创新题目,备课组开校向各班推荐几个题目,各活动小组可在这些题目中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各小组自己提出课题。主要利用周末的时间开展活动,每1-2周由各组组长向老师汇报活动展开情况,有些需要老师帮助指导的,还要牺牲一定的休息时间,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为学生开放实验室,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弥补了一些在课堂上的不足。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机会,成长的土壤。通过活动让他们明确承担的任务,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又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让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通过活动的展开,近两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06年在“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汽车燃油尾气和燃气尾气的生物毒性对比实验》获全国三等奖(这是自贡市唯一的一项大奖),省一等奖,同时获自贡市科技创新市长一等奖,另外还有一项省二等奖,一项市一等奖,三项市二等奖,一项市三等奖。07年在“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构建绿色文明 共创和谐社会”系列环保实践活动》获市一等奖,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另外还有一项省二等奖,两项省三等奖,一项市一等奖,五项市二等奖,四项市三等奖。同时荣获 “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学校被评为“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
3.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新教材中的演示和探究实验较多,由于学校实验器材的缺乏和落后,有的实验无法做,有的实验学生观察起来很不明显(特别是坐在教室后面几排的学生根本看不到发生的现象、看不清实验数据),于是备课组安排教师上网查找有关方面的课件资料,或者教师自己制作相关课件,这样大大增强了实验的演示效果。与此同时恰当运用新教材配套的光盘和搜集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的声像资料,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我校2007级学生不仅升学考试成绩名列全县第一,而且参加今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获国家级奖4人,省级奖17人,市级奖8人。获奖等级和获奖人数均居全县第一。
2.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演示、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
由于学校实验器材的缺乏或陈旧,使有些实验无法进行。于是我们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实验器材的制作与改进的活动,对好的作品进行表彰和奖励。两年来,共制作和改进近百种,保证了演示、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今年我校学生在自贡市的实验操作能力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满分为10分,8分以上的得分率达到94.2%。
1.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尽快把握新课程和教学理念
由于新课程刚开始实施,老师们对新课程标准还没深刻理解,对新教材无从下手,在对有些问题的处理上,各人有不同的看法。于是我们物理备课组规定每周星期二下午利用半天的时间集体备课。认真研究一周的教学内容。对每一堂课都认真分析,从“三维目标”的提出,重、难点内容的挖掘,实验器材的准备,学生活动的安排,信息资料的搜集,教材中各栏目的处理,作业的布置等都一一进行研究讨论。这样聚众人之智慧,展现每一位教师的特点,吸纳好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充分体现了集体智慧的优势,使老师们尽快的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让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都胸有成竹,有目的、有步骤的去实施自己的教学,使我校的物理成绩名列全县第一。
5.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滞后,也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严重影响
由于现在我们的中考还是“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体制,虽然命题在题型上有一些变化,但还是择重在“双基”上面的考察。忽视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制作能力、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考察。这样就迫使教师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双基”的教学上,对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用填空、选择、作图、实验、计算、简答的题型反复给学生练习。在处理“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时,只要求或检查那些考查知识方面的题目,而对那些需要调查、访问、查询资料、小论文、小实验等方面的题目就删去不管了,至于“科学世界”,“STS”的内容更是不屑一顾。这样学生的很多能力得不到培养,会少学很多方面知识。
4.由于教学课时的不足,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的开展
现在很多学校都是按照原来的部颁计划安排课程。初二每周安排2节,初三每周3节,按平均每期上课20周计算,除去节假日和学校的活动2周,期末复习等2周,实际新课时只有16周,共计32节课。八年级上册包括“科学之旅”算一节内容,共有26节。八年级下册共有25节,看来还有几节课的剩余,其实大部分章节是很难一节课能够完成的。一方面由于实验多,活动多,有的实验过程也比较漫长,花费较多的时间;另一方面,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探究实验,对于实验的基本过程,仪器的使用及有关的要求还不熟悉。因此在实验、活动过程中操作起来就非常慢;第三方面是学生对物理知识不是通过活动就能完全理解,就能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还有一个进一步理解、掌握的阶段,还需要通过练习、讲评和消化。因此,课时必须要增加,否则某些过程或者某些环节只能省去,或者只能走一走形式而草草的收场,这样就达不到课改的目的。
3.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难以顺利实施
首先是很多学校学生人数多,一个班都是六、七十人。每次探究活动分成十多个小组,教室内非常的拥挤,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师的指导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是实验器材的严重缺乏,很多实验要分成十多个小组是不可能的,有时只能分成几组,每个组人数多,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我们还是尽量的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制一些,但有时还是难以达到要求,特别是有些农村中学就连演示实验都无法做,更不用说学生的探究实验。第三、是由于很多信息不可能只通过教材或者教师获得,而要利用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网络等媒体获得,或者通过电视、报纸、书刊等其他资料获得。然而学校在这方面的硬件设施是相当差的,根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根本无法获得这些方面的知识。第四、由于社会、家庭对现代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的程度不够,每当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有些单位、部门不予配合,不能提供祥实的资料。每当学生要在家里制作一些实验器材,开展一些实验活动家长也不予以支持。这样也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
2.新教材有些地方的顺序安排给教学带来不便
如:九年级教材中关于弹力、重力、摩擦力的内容放在了力的示意图、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之后。但是在讲力的示意图、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时都会用到弹力、重力、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这样就会跟前面的教学带来一些困难。于是有的教师就会在讲到相关内容的时候给学生补充一些知识。这些知识很多都是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是学生自己探究得出。当真正在讲弹力、重力、摩擦力的时候。都觉得已知很多,失去了探究的价值。还有的教师就把弹力、重力、摩擦力放在第十二章第四节力的前面来先讲。但这样又觉得打乱了教材的编排体系。
又如:关于“通路”、“断路”、“短路”,教材在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末才出现,而这些问题从第五章开始,凡涉及到电路设计和电路连接,都可能会遇到,我们该如何去解释。
1.新教材中有些知识以及知识的的要求难以把握
第一种情况是:新教材中有些物理知识没有给出准确的结论,也没有要求学生自己得出。但这部分知识往往又很重要,并且在解题中是经常要用到的。
例如,八年级下册26页《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一节中关于电阻的串联与并联,教材中只是通过演示,让学生比较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大还是小,并没有去探究总电阻与每个电阻的准确数量关系,而这部分知识在串、并联电路的计算中经常要用到,如本节练习第四题。又如:九年级70页《滑轮组》的教学中没有进行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和动力、阻力移动距离关系的判断。但在组装滑轮组、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有关机械效率的计算时是经常要用到的。还有八年级上册89页关于《蒸发》的教学中,没有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但在后面的练习中第4题就要用到这些知识。象这些教材中没有的知识,是否应该让学生去探究?如果应该,那么必然会多花时间和精力。如果不需要的话,那么有些问题又该如何解答?
第二种情况是: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点有水平性的最低要求,而没有上限。无法把握教学的深度。
例如:关于《机械效率》的要求是“理解”,那么,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理解。如关于计算的问题,是要求到只计算机械效率的简单问题,还是要求到已知机械效率求其它量的复杂问题。是要求到只涉及一种机械的简单问题,还是要求到两种机械的组合,我们难以把握。
第三种情况是:有些知识在教材中出现了,但课程标准中没有对这些知识作出要求。
例如:九年级72页关于《电磁铁》的教学中,教材要求学生探究了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而课程标准中没有对这一知识作出要求,是要求“了解”、还是“认识”、还是“理解”,我们不得而知。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