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5614  195622  195628  195632  195638  195640  195644  195650  195652  195658  195664  195668  195670  195674  195680  195682  195688  195692  195694  195698  195700  195704  195706  195708  195709  195710  195712  195713  195714  195716  195718  195722  195724  195728  195730  195734  195740  195742  195748  195752  195754  195758  195764  195770  195772  195778  195782  195784  195790  195794  195800  195808  447090 

2、目的:(1)、探究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密度概念

试题详情

1、实验设计思路:

此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进行这个实验不仅是为了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准备素材,建构密度概念,所以实验操作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结束,对于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反思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而这一点对于此探究活动尤其重要。教材中原来的安排是通过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长方体塑料块的质量和体积来进行探究,我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了一些改动,采用三种不同的长方体物块(木块、铁块、橡皮块),把学生分成三大组进行了实验探究,我作这样的改动是因为:

(1)、采用三种不同的物质进行探究,更能够说明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正比关系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而不是偶然。

(2)、每组只探究一种物质是为了简化实验过程和课堂流程,同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发现“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的规律,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密度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试题详情

1、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法;  2、引导归纳,自主建构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难点是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说明]

试题详情

4、  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教材地位分析]

《物质的密度》是第六章的第三节,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压强、浮力等知识关系紧密,直接影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初中物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前面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而且在实验中也已经发现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的质量是不同的,所以现在来学习本节知识应该说是容易做到水到渠成的,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物质鉴别的经验,如根据颜色,气味,味道区分厨房中的一些物质,根据质量的不同区分外形相同铜块和金块,但对于体积不同的金块和铜块学生是判断不了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到底有何关系呢?本节课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而自主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线索是利用物质特性鉴别物质的种类,教学法的设计主要依据是物理新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体运用为:

试题详情

3、  适当淡化知识点的传授,鼓励进行实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试题详情

2、  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认知特点,关心学生的原有经验。

试题详情

1、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试题详情

本节所需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校内实验室资源。

学生每两人一组,每组所配实验器材为:一架天平(砝码),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塑料块(或木块)和铁块(塑料块和铁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一只量筒,盛水的烧杯,系了细线的小石块。

教师所需器材为:投影仪(投影片)、三只分别装有水、酒精和醋的相同的小瓶、表面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各一只。

试题详情

2、结合本节内容的实际,采用“边实验、边自学、边讨论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探究→建构概念→实验操作→实际应用的主要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