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题型一)
A.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并不吸引带电体
B.指南针能够指南北,说明有些物体受力不一定有施力物体
C.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有力的作用
D.如果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则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8.坐在船上的人用桨向后划水时,船就会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 ( ) (题型一)
A.人手作用在桨上的力 B.水作用于桨上的力
C.水作用于船体上的力 D.桨作用于水上的力
7.下列哪个例子不能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 ) (题型一)
A.射箭运动员箭上弦后将弓拉开
B.一石子在空中加速下落
C.茶杯放在桌上也能使桌子发生形变
D.陨石落地,将地面砸开一个大坑
6.如图8-17所示,三物体分别受到F1、F2、F3的作用.则根据图示,F1、F2、F3从小到大的排列的顺序应为_________.(题型三)
5.用脚踢足球,球飞走了是由于 对 施力的结果;脚感到疼是 对 施力的结果.这一现象说明 .
(题型一)
4.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所含的物理道理是__________.(题型一)
3.如图8-16所示,开门时,用手推在A处比推在B处更容易打开,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 有关。(题型二)
2.蜜蜂在空中飞行时要不断扇动翅膀才不会落下.从力的角度分析,不断扇动翅膀是因为 。(题型一)
1.当我们观察到物体发生了 或 发生改变,就知道物体受到了力.(题型一)
2.教学器材:U形管、关于船闸录像带、 自制的可移动U形管、茶壶
|
|
|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课题 |
连通器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 (2)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3)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3)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教学重点 |
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
教学难点 |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 |
仪器材料 |
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 |
教学方法 |
讲授、探索试验、讨论相结合 |
板书设计 |
第三节
连通器 一、什么是连通器? 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二、连通器的特点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 分析: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液体静止-----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两管液面高度相等-----两管液面相平 三、连通器的应用 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从学生熟悉的物品引入课题,使学生感到很亲切,引起学生兴趣和热情 |
引入: 师: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茶壶,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象茶壶这样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师: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是连通器? 学生回答 师: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生: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 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 师: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当水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会不会平?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实验 师: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原因 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因为液体静止,所以液片处于静止状态,则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F向左=F向左 又因为液片两侧的面积相同根据p=F/S可得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有p=ρgh可得,当ρ一定时,p相同则两管液面高度相等,即两管液面相平. 师: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装的是不同液体,液面还会相平么? 教师演示实验 生:液体密度小的那个容器液面高. 师:为什么?用刚才的方法分析. 师:如果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但是连通器处于运动状态,液面会相平么?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生:这时液面不相平. 师:课本中图8-12中的物品是连通器么?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叙述工作原理,教师补充. 师:连通器还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么? 放船闸的录像带,增加感性认识 学生叙述,教师补充 |
观察、讨论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猜想 观察 讨论、分析、推理 |
课后作业 |
|
|
教学反馈 |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让学生猜想、观察、思考、分析,层层深入,逐步得出结论. 本节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
|
备注 |
|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