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质量相同的木块和石蜡,把木块放在盐水中,石蜡放在水中,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那么 A.木块受到盐水的浮力大 B.石蜡受到水的浮力大 C.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由于液体的密度不同,木块与石蜡的密度也不同,所以无法判定 5.一潜水艇从大海某一深度潜行到内陆河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潜水艇在大海里受到的浮力较大 B.潜水艇在大海里受到的浮力较小 C.潜水艇在大海里和内陆河里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6.甲、乙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是5∶3,密度之比是10∶3,若将它们全部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则它们所受到的浮力之比是 A.5∶3 B.10∶3 C.2∶1 D.1∶2
填空题
3.如图1所示,一个铁球分别放在水中、盐水中和水银中,受到的浮力最大的是 A.在水中 B.在盐水中 C.在水银中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甲、乙二物体都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关于它们所受浮力大小的下面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甲物体比乙物体重,则甲物体受到的浮力比乙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B.如果甲物体的密度比乙物体大,则甲物体受到的浮力比乙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C.如果甲物体的体积比乙物体小,则甲物体受到的浮力比乙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D.如果甲物体空心,乙物体实心,则甲物体受到的浮力比乙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2.将密度为0.5×103kg/m3的木块分别放进盛有酒精、清水和盐水的杯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块在酒精中露出液面的体积最大 B.木块在清水中有一半体积露出液面 C.木块在盐水中露出液面的体积最大 D.木块在酒精中将沉入杯底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公式:Q=I2Rt
8.4 电和热
3. 一只电烙铁的额定电压是220V,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阻是1210Ω,它的额定功率有多大?在额定电压下通电10min产生多少热量?
[板书设计]
2. 一只额定功率是450W的电饭锅,在220V的额定电压下使用,每分钟产生多少焦耳的热量?
提出问题 通过教材中的问题“为什么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中,炉丝热得发红,导线却不怎么热?”提出下面要研究的课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作出猜想 学生根据生活中事例进行猜想(可能与通电时间、电流大小、电压大小、电阻、电功率大小有关),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归纳说明,物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电流通过任何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跟与通电时间、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
实验探究 在I、R、t三个量的情况下如何研究呢?先让学生讨论,并设计研究的方案。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实验中把电阻放在密闭容器中,空气受热膨胀使U型管中红色液体出现的高度差,利用转换法,把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转化为可以直接观察比较的现象。
(1) 研究Q与R的关系:I、t不变,甲的电阻大于乙的电阻观察实验如图1所示,此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阻值不同的电阻串联在电路中是为了保证电流、时间相同这个条件的成立。
(2) 研究Q与I的关系:R、t不变,加大电流如图2所示,用与(1)同样的时间,同学们又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只把一个电阻接入电路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是为了保证电阻、时间相同。
(3) 研究Q与t的关系:I、R不变,时间越长电流放出的热量越多。
分析归纳 教师先让学生归纳,然后教师总结出焦耳定律内容、公式,让学生自己搞清Q、I、R、t各个量的单位,进行公式变形。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焦耳定律是焦耳经过大量实验才总结出来的,对于内容中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一个物理量跟另外一个物理量的平方成正比,由于数学知识的限制,不容易领会,可以举一些具体数字帮助他们理解。如,当通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增大到两倍时,它产生的热量增大到几倍?
焦耳定律公式的推导 由电能的转化和欧姆定律,推导出公式Q=I2Rt 。通过这方面的推导,进一步说明了焦耳定律的正确性,使学生领会到科学推理和数学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焦耳定律的应用 学生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后,再回头讨论前面“炉丝和导线”的问题,让学生对应用公式分析问题时,对必须注意的条件有深刻的认识。
例题:一跟60欧的电阻丝接在36伏的电源上,在5分钟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解题思路:先利用欧姆定律计算出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再用焦耳定律公式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
I=U/R=36V/60Ω=0。6A
Q=I2Rt=(0.6)2×60×5×60 J=6480 J
[作业设计]
课后练习:计算题
1. 某导体的电阻是2Ω,通过2A的电流时,1min产生多少焦耳的热量?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电器在工作时会有发热的现象来引入新课,说明电流的热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如向学生提问:“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总结出电流的热效应。
从生活现象引出研究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善于从身边学物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运用解决简单问题。
[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启发学生发现知识,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主要教学手段:
⑴为了加强直观教学效果以及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实物投影辅助教学;
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热效应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采用演示实验的形式,进行实验研究。
[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促进活动,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特点和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价--分析归纳--练习应用。
[教学程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