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提供良好低温润滑性
4.减少磨损
3.降低润滑油消耗
2.提高燃油经济性
1.全年使用,延长发动机寿命,减少磨损(减少冷启动引起的磨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想、方案设计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①早在达芬奇、阿蒙顿、库仑等人在研究摩擦定律的同时,就对摩擦的物理机制提出了一个凹凸说.他们认为摩擦的根源在于两表面的凹凸相互啮合,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互相啮合的凹凸部分,就会相互撞碰,并且被破坏,阻碍物体运动,就产生了滑动摩擦.但是这一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表面越光滑,反而摩擦越大,新生成的结晶表面在空气中停留时间一长,摩擦系数会急剧减小等现象的产生.
②1734年,贝萨克利基于光滑铅柱的粘合实验,认为摩擦的物理机制在于相互摩擦的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因而提出了一种分子说.他预言:“只要把平面无止境地研磨得很光滑,摩擦迟早会增大的.”这一理论得到了英国物理学家文斯(1749--1821)的赞同.到了本世纪还被哈迪的实验所证实.
凹凸说认为摩擦源于凹凸体间的相互挤压、剪切的机械阻力;而分子说则认为摩擦来源于接触面上晶体分子间电性引力.其是非焦点在于前者认为摩擦是凹凸间的斥力,后者认为是接触面间的粘着引力.
③1939年,克拉格尔斯基统一了争论很久的凹凸说和分子说.认为摩擦具有二重性:它不仅要克服两表面分子相互吸引所决定的作用力,还要克服由于表面粗糙互相啮合而发生变形所引起的机械阻力.从而提出了一套分子-机械理论学说.
④1950年,包登等人认为两物体个别接触区产生的高压引起局部热熔而粘为一体,这样形成的连结又因表面相对滑动而剪断.粘着点的形成和剪断在接触表面上交替进行,构成摩擦的粘着分量;较硬表面的微凸体犁削较软材料的基体,构成摩擦的变形分量.总的摩擦力是二者之和.这种理论被称为粘着说,被普遍承认适用于金属间的摩擦.
⑤近年来,由于表面技术加工的发展,半导体工业所带来的高真空、高洁净环境技术的发展等有利条件,相继又出现了表面微凸体的塑性作用学说和热活化分子动力交换学说.这些学说也能在一定范围内说明摩擦所产生的物理机制.
但是,由于影响摩擦的因素相当复杂,现有的这些学说都不是包罗万象的,无法完整和圆满地将摩擦的物理机制说清楚.一句话,摩擦的原因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
选自<<科力华备课系统>>
19世纪,随着蒸汽机进入实用阶段,工业革命迅速普及,为了防止机器的高速转动而带来的轴承烧焦和磨损,润滑成了这个时期摩擦研究的特征.
1883年,英国的托尔(1845--1904)在研究轴承的润滑中发现油膜具有高压力;同时代的雷诺(1842--1912)根据托尔的发现,利用流体力学的原理,从理论上证明了因旋转而在油膜中产生高压力的现象,说明了轴与轴承的间隙能支持载荷的道理.
1896年,金斯伯里(1863--1943)证明了用空气代替润滑油的设想,在一次美国军事系统的展览会上进行了空气轴承的公开表演.这种轴承后来在高速磨床、高级陀螺仪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这一时期,雷尼(1791--1866)、莫伦(1795--1880)等人测定了许多物体间的摩擦系数,迄今仍在广泛应用.
总之,进入19世纪,由于摩擦的实验定律大体已确立完毕,只是在研究如何减小摩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工作.但仍然没有对摩擦的物理机制给以科学的、满意的解释.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