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6784  196792  196798  196802  196808  196810  196814  196820  196822  196828  196834  196838  196840  196844  196850  196852  196858  196862  196864  196868  196870  196874  196876  196878  196879  196880  196882  196883  196884  196886  196888  196892  196894  196898  196900  196904  196910  196912  196918  196922  196924  196928  196934  196940  196942  196948  196952  196954  196960  196964  196970  196978  447090 

2.平面镜辅助法(自准直法).在光具座的一端安装一个暗盒,盒内有一电灯泡,盒壁前方开一个三角形或箭形的缝,缝上覆盖毛玻璃或其他半透明膜,电灯发光后,照亮缝隙,则这个三角形或箭形“物”被照亮,成为本实验的光源.调节光源的高度,使它的底部恰位于凸透镜的主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安装一平面镜,使镜面与透镜主轴垂直,调节光源与凸透镜的距离.当光源恰在焦平面上时,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成为平行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再一次经凸透镜折射而成像在光源所在的平面上.光路图如图所示.实验中只要观察到三角形成箭形“物”的下方有它的清晰的倒立实像,则这时“物”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此方法由于光束两次经过凸透镜折射,精确度比平行光会聚法高得多.

   上面两种方法可以称为直接测量法,即它们都是可以直接读出焦距的数值来.下面的两种方法是间接测量法,它们不能直接读出焦距的数值,而需要经过一定的运算才能算出焦距来.

试题详情

1.平行光会聚法.使平行光束(太阳光或人造平行光束)平行于凸透镜主轴射到凸透镜上,在另一侧拿一光屏,使光屏与透镜主轴垂直,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时透镜光心到光屏的距离即为焦距.此法不够精确,适用于估测,原因就在于光屏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得到的光斑都很小很亮,眼睛很难确定何时最小.

试题详情

4.二次成像法.在光具座上固定一个光源和光屏,二者距离为L(应满足L>4f),在光源与光屏之间放待测的凸透镜,移动凸透镜的位置,可以两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缩小的实像,另一次是放大的实像,这两次成像时凸透镜的位置相距为d,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证明如下:如图所示,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可知,因此有

由于 

因此 

   这种方法的精确度较高,由于凸透镜的位置如果有稍许移动,将同时改变u的值,因此成像的清晰程度将有较大变化,因此位置比较容易找准.还可以消除光心位置不准带来的误差.另外实验过程中,除了注意观察像是否清晰以外,还应注意是否满足,只要这个条件满足,Ld的值测量准确,测得的焦距就能相当准确.这种方法又称“共轭法”.

试题详情

3.一次成像法.将光源与光屏分别置于凸透镜的两侧,调节三者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实像为止.测量出物距u及像距v,再利用透镜公式即可算出焦距f

   为了测量的准确,光源最好用“面光源”可以使用类似平面镜辅助法中使用的光源.

   这种方法也不够精确,原因仍是很难确定光屏在哪个位置接到的像最清晰,以及光心位置不易找准,因此像距v不能测准.

   作为特例,当时,,因此如调节使得物距等于像距时,焦距就是物距(或像距)的一半.

   这种方法也可以不用光屏接收实像,而用眼睛观察虚像,采用视差法确定虚像的位置,并测量出像距,同样可以算出焦距.

试题详情

2.平面镜辅助法(自准直法).在光具座的一端安装一个暗盒,盒内有一电灯泡,盒壁前方开一个三角形或箭形的缝,缝上覆盖毛玻璃或其他半透明膜,电灯发光后,照亮缝隙,则这个三角形或箭形“物”被照亮,成为本实验的光源.调节光源的高度,使它的底部恰位于凸透镜的主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安装一平面镜,使镜面与透镜主轴垂直,调节光源与凸透镜的距离.当光源恰在焦平面上时,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成为平行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再一次经凸透镜折射而成像在光源所在的平面上.光路图如图所示.实验中只要观察到三角形成箭形“物”的下方有它的清晰的倒立实像,则这时“物”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此方法由于光束两次经过凸透镜折射,精确度比平行光会聚法高得多.

   上面两种方法可以称为直接测量法,即它们都是可以直接读出焦距的数值来.下面的两种方法是间接测量法,它们不能直接读出焦距的数值,而需要经过一定的运算才能算出焦距来.

试题详情

1.平行光会聚法.使平行光束(太阳光或人造平行光束)平行于凸透镜主轴射到凸透镜上,在另一侧拿一光屏,使光屏与透镜主轴垂直,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时透镜光心到光屏的距离即为焦距.此法不够精确,适用于估测,原因就在于光屏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得到的光斑都很小很亮,眼睛很难确定何时最小.

试题详情

5、当药液滴注完时,空气会进入静脉吗?

在静脉滴注时,当药液快要滴完时人们总是急着去找护士,因为人们怕药液滴完后空气进入静脉内危及生命.事实如何呢?当药液滴完后你会发现液面会在塑料细管中下降,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再下降,基本保持不动.因为,前面已讲过,人体静脉内真实压强为p=p0+p′,在静脉入口处药液产生的总压强为p0+ρgh?当两者相等时,药液就不再下降,保持静止.在与心脏差不多高的肘部静脉压为30mm-145mm水柱高,外周小静脉中的压强大一些.所以实际中看到药液静止时的高度多在20cm左右,如果降低瓶子高度,我们会发现有血液外流现象,这是因为外周静脉压大于药液产生的压强的缘故.

试题详情

4、“吊针”为什么匀速滴注?

“吊针”的药液为什么匀速滴注?有人认为是由“吊针”上调节器控制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一水池底部有一水龙头,水龙头只能控制流水的开关和流量的大小,但随水位的逐渐降低,流出来的水就会越来越慢,水龙头不能控制水自始至终保持匀速流出.“吊针”上的调节器如同水池下的水龙头,它只起着调节输液管孔径的大小以控制进药量和停止进药的作用.

那么“吊针”是如何使药液匀速滴注的呢?如上图,随着瓶内药液的降低,瓶内液面上气体压强减少,外面的空气在大气压作用下通过进气管不断进入瓶内上部,总保持瓶内液面气体的压强与h1段液柱压强的和等于大气压.所以B所在水平液面(出液口)处所受的压强恒等于大气压强p0不变,瓶内h1段液柱的高度变化产生的压强变化对出液口处无影响.药液产生的压强p=ρh2g+p,因h2在滴注过程中不变,所以p药恒定.病人的血压p血(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在输液的短时间内一般是不变的,这就保持了注射压强p=p-p血相对稳定,因而保证了摰跽霐在整个输液过程中能始终匀速滴注.

试题详情

3、药瓶为何要吊在高处?为何针头刚插入血管时有血液冲出?

人处于大气中,人体内的压强也是大气压p0,由于心脏的压缩,在静脉中还有附加压强p′,所以静脉内真实压强为p=p0+p′.吊针时,药液通过进气管与大气相通,与p0相抵消,故药液的压强必须大于人体静脉的附加压强p′,才能使药液进入静脉.通常输液还要有一定的速度,药液的压强就更要大于p′.所以,药瓶要挂在一定的高度h2,使ρh2g>p′

护士在给病人打“吊针”前,都是把药瓶挂在架上,打开输液管中的调节器,随着药液的下流,排除管中的空气后,关闭调节器,此时药液不流动,并且使调节器上下液柱隔断.护士在把针头刺入静脉前,调节器是关闭的,针头刺入静脉时,由于静脉附加压强p′大于调节器以下至针头内药液的压强,所以静脉内血液冲入管内.护士正是根据有血液冲出,可判断针头已刺进静脉,不需重刺.此刻,她迅速打开调节器和绑在手臂上的橡胶管,药液的压强大于p′,血液又很快随药液进入静脉.

试题详情

2、输液瓶口为何要插两根管?

假设刚开始时瓶内空气压强等于大气压p0,瓶口处的压强为pA=p0+ρgh,(见图)由于一大气压能支持10m高水柱,所以ρgh〈〈p0.当输液针插入瓶口后,因pA>p0,所以有一部分药液经管子流出.在药液高度降低时,瓶内空气体积变大压强变小,pA减小,当pAp0时,药液就不再流出,所以要用另一根管子将瓶内与大气连通.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