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建立了参照物的概念,学生可通过教科书中的图2-2-8的一些应用实例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参照物
教师可根据在车站送别的场景,让学生思考、讨论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同学们看到小明远远离去,小明却看到同学们向后退去,究竟是谁在运动呢?”讨论交流的结果自然会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然后,通过用教科书和钢笔做的一个简单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有一个标准物,否则就不能说明一个物体是在“动”还是“没有动”。
有了这个判断后,可以让学生举例来进一步阐明上述的结论。然后再指出,物理上把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有了参照物,不但有了一个可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准,而且要结合教科书中在车站送别的场景来说明,通过参照物还可以判断物体是如何运动的(在这里是向前或向后)。
关于参照物的选择,学生必须明确两点:①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和方便选择合适的参照物;②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通常是选取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的。
1.运动的分类
可以讲述一下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物体运动大都是机械运动,运动的特点都是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改变,从一处到另一处,并经过一定的路线。
教师根据本校的所在环境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自己画几张(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来完成)学生熟悉而运动路线又不一样的物体运动图。
教科书中图2-2-5是儿童游乐场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图中的物体的运动路线有什么区别?可否根据物体运动的不同路线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
学生举例说出自己熟知的运动中哪些是曲线运动,哪些是直线运动。最后教师应当指出,根据物体运动的不同性质,可以采取不同的分类方法。这里是根据运动的路线进行分类,也可根据物体在运动中的快慢及其变化来进行分类,这在后面的学习中很快就会见到。
关于原子内部的运动,应当与原子结构联系起来,介绍原子内部存在两种不同运动: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导体的导电、材料的发光、燃烧有关。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如原子弹爆炸、核电站里的核反应等。
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在本节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动物利用声的动画和录像。重新看教科书第47页图3-3-7(动物和声音) ,可提出以下问题 : 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动物是如何利用声音的 ? 你知道哪些声在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让学生感受用铁皮刮玻璃和敲击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并观察示波器中两种声音的图形。学生感受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而铁皮刮玻璃的声音刺耳难听,令人烦躁不安。再让他们比较在示波器中显示的两种波形的区别,学生通过感受和观察,从物理和环保角度初步认识噪声。
2.混响、混响时间
声波传播时被障碍物不断反射,即使在声源停止声辐射后,还会有声音的感觉;但由于声波的能量,不断被四周的墙壁和其他障碍物吸收,所以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只能维持有限的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混响,所维持的这段时间叫混响时间。
对于这一声学现象,如条件允许可以通过录音进行演示,如用卡拉OK机播放一段混响时间过长或混响时间过短的声音录音,以及一段混响时间较为合适的声音录音,让学生对之进行判断,区分其中的不同。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