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6975  196983  196989  196993  196999  197001  197005  197011  197013  197019  197025  197029  197031  197035  197041  197043  197049  197053  197055  197059  197061  197065  197067  197069  197070  197071  197073  197074  197075  197077  197079  197083  197085  197089  197091  197095  197101  197103  197109  197113  197115  197119  197125  197131  197133  197139  197143  197145  197151  197155  197161  197169  447090 

1.   直线运动分类: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试题详情

目标:认识直线运动的两种类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教学重难点 ]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 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展示3组6幅画面,这是自然界和社会中一些物体运动的描述,提到运动我们都会想到有的运动快,有的运动慢。提出问题:在这些画面中,你是怎么比较鹰和箭鱼,蜗牛和树獭运动快慢的。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飞驰哪个运动得更快?
 学生观察画面
 第一组:喷气式飞机每小时飞行950Km,磁悬浮列车最快每小时行驶430Km;
 第二组:蜗牛1h只爬出5m,树獭爬5m竟要用25 s;
 第三组:鹰捕鱼时0.1秒就能飞出5m,箭鱼能在0.1秒内游出2.8m。
 学生讨论,一些可能说用路程来度量,一些可能说用时间来度量。
 回答:比较鹰和箭鱼时我们是看它们在0.1s里运动的距离,鹰在0.1s内飞出了5m,比箭鱼的 2.8m快;
 比较蜗牛和树獭是看它们爬出5m用了多少时间,蜗牛用了1h,而树獭用了25s,所以树獭快;
 学生在比较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时遇到了困难。
 教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就运动得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它就运动得越快。
 
  可是当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不同时,我们怎么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
二、速度
  我们看一下这个画面:小明与小聪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分别为2500m和1500m,他们分别用30min和20min的时间从家步行到学校。他们谁走得快呢?
 可能有的说小明走得快,因为他走了2500m,有的说小聪走得快,因为他只用了20min?
  老师提示:那么他们在一分钟内谁走得远呢?
 学生计算得出:小明一分钟走83.3m ,小聪一分钟走75m,83.3大于75,所以,小明走得快!
  老师得出结论和总结:对于不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的运动,我们是不是都可以用每一分钟或者每一秒钟,甚至每一小时他们通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的快慢呢?
 学生明白了可以这样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可是到底该怎么叙述还是有困难。
  物理学中就引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来 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速度 。从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中大家得出应该怎么来描述速度呢!
 速度就是通过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用物理语言应该这样来描述速度: 用s表示物体运动所经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就有
v=s/t
 引导学生说出其物理意义、数值和单位。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国际单位中,路程的单位是米( m ),时间的单位是秒( s ),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m/s )。
  大家在日程生活中还见到了哪些速度的单位呢?比如汽车的速度单位是什么呢?
 有千米每小时或者公里每小时。
  要求学生计算出刚才给出的6幅画面中的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谁快?即谁的速度大?
 学生计算出来:
 得出飞机是950km/h,列车是 430km/h;
 蜗牛是5m/h,树獭是5m/s;
 鹰捕鱼是50m/s,箭鱼是28m/s。
 在比较不同单位的速度大小时遇到了困难。
 提示单位不同时,没有办法比较大小,是否可以化成一个单位呢,比如国际单位。
 于是学生经过统一单位后,得出列车是119.4m/s,大于鹰捕鱼的50m/s。
  再展示一系列物体运动的速度,不要求学生都记住,让学生在脑海里有一个各种物体运动速度的数量级的印象。但是几种重要物理量的速度(真空中光速、空气中声速)要求记住。同时结合运动员的速度通过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举一个例子,加深大家对速度的理解。
 一辆汽车在下列运动中,是变快、变慢还是不变?
(1)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越来越长
(2) 用越来越长的时间走过等长的路程
(3)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过等长的路程
(4) 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走过等长的路程
(5)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越来越短
  学生分析问题,说明得出结论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通过各种速度大小的比较、计算,使学生掌握:比较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五、课堂练习
 “发展空间”中没有做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让学生们收集各种代表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资料,如陆地上最快和最慢的物体的速度,海中最快和最慢的物体的速度,天空中最快和最慢的物体的速度;以及国内各班列车、飞机的速度等。

[ 课后作业 ]

 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 教学反馈 ]

  教学活动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老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得出速度的概念、公式,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通过各种自然界中速度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习、思考。

试题详情

2.  过程与方法

 (1) 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 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试题详情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 快与慢演示材料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 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 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 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详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难点 ]

 运动和静止的关键取决于参照物。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机械运动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运动世界。并提出问题: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
 观察画面(或者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神舟号升空、车辆行驶、大雁南飞、雨从天降。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学生再举出一些运动现象:天体运动(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大气和水的流动、人跑步……
 通过观看图片和动画以及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整个世界都在运动。 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学生明白运动的定义与基本特点。
二、参照物
 用历史词句设疑,提出问题:到底是谁在运动?
 用多媒体展示词《浪淘沙》的画面: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展示东晋医学家葛洪的句子: 见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设计船在两岸有山的江中行驶的动画以及月亮在云中移动的动画)
 学生观察
 画面1:一艘船在江中行驶,看到两岸的山都向自己走来,仔细看却是自己乘坐的船在行驶。
 画面2:看到夜空中的云在向西方运动,可是有人说是月亮在向东走。
 学生讨论,有的说山在运动,有的说船运动;有的说月亮走,有的说云在走。产生疑问。
 再展示一幅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几个同学送一个同学坐火车回家。
 学生看到画面:几个同学送小明乘车回家。列车徐徐地开动了,小明静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同学们也与慢慢远去的小明挥手告别。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小明远远离去,小明却看到同学们向后退去,究竟是谁在运动呢?
 学生讨论:
 甲:我觉得同学们说得对,小明随车走了!
 乙:那么为什么小明觉得同学们向后退了呢?肯定也有道理……
 学生继续讨论,会得出各种各样的道理和原因。
 老师提示:大家说得都很对,但是我们每个人说谁在动都是有一个标准吧!你们是以谁为标准得出小明或者同学们在运动的呢?
 大家讨论说出各自的标准,同时也明白了其他同学的说法也是正确的,只是与自己选取的标准不一样而已。
 通过这个日常生活中的画面以及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明白: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同学们明白参照物的定义以及怎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以刚才小明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再让学生们判断刚才两句诗词中描述运动时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加深对参照物和运动的理解。
 小明静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是以 ___________ 为参照物;望着同学们向后退去是以 ___________ 为参照物;而同学们看到小明远远离去是以 ___________ 为参照物。
 学生们发言描述各自选的是什么为参照物。
 得出结论: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个事实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明和同学们选取的参照物会有所不同呢?为什么送他的几个同学选取的参照物都是一样的呢?
 学生们讨论,最后得出小明和同学们选参照物不同,而同学们选参照物相同,是因为他们那样选取参照物后,自己对于运动的描述方便(或者得出类似的结果)。
 得出结论:参照物的选取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定。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学生知道该怎么选取参照物。
 展示动画:“中星20号”同步通信卫星在太空中遨游,让同学们判断运动情况。同时进行情感教育。
 观察:“中星20号” 同步卫星静止在地球赤道上空,又随地球一起在太空中遨游。
 卫星静止在赤道上空是以 __________ 为参照物,又随地球一起在太空中遨游是以 ___________ 为参照物。
三、运动的分类
 展示一系列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运动路线。
 观察画面:
( 1 )儿童乘坐的小船沿直线下滑;
( 2 )观览车缓慢地做圆周运动;
( 3 )过山车在弯曲的轨道上飞驰;
( 4 )空中飞艇边颠簸边转圈。
 学生描述运动的路线情况。
 老师概括总结: 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叫做曲线运动。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实例。
 学生举出各种自己熟悉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明白很多实际中的运动都包含着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四、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
 1. 物质世界都是在运动的,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
 2. 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 知道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之分。
五、课堂练习
 发展空间中没有做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用学生们感兴趣的影视方面的题材激发大家的兴趣和想像力,说明相对运动这个简单的物理知识在现实中也是有很大用处的。摄像师要以什么为参照物才能拍摄出我们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 课后作业 ]

 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 教学反馈 ]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机械运动录像片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观察中思考、学习。使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试题详情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例分析、对比、交流与讨论过程。

试题详情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机械运动演示课件等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 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 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试题详情

38、在研究光的折射时,小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小明想:光在其他透明介质的分界面发生折射时有什么规律呢?即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如下实验:让一激光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从水斜射入玻璃,再从玻璃依次斜射入冰、空气中,其光路如图所示.然后老师又告诉他光在一些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下表.

     

试回答:

(1)针对小明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图中的光路,对照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                                   

(2)根据你得出的结论,请在下图中画出光由玻璃斜射入酒精时,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