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 教学重点 ]
力的三要素
[ 教学难点 ]
力的图示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一、力的三要素 |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 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
学生观看录像,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 |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学生可在课后尝试。 |
|
引导学生做教材19页图8-2-1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以上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明白力的三要素的定义。 |
|
二、力的单位 |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
学生知道力的单位,同时对牛顿有一定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 一袋方便面 …… 所受的重力。 |
学生举起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对一牛的大小有一个了解,对力的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
三、力的图示 |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 ( 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 )…… 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
学生观看录像,思考。 |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 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作图,掌握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 |
|
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 |
学生通过比较对力的三要素,以及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有了进一步理解。 |
|
对学生做进一步指导,纠正。 |
练习:教材22页图8-2-4作图。 |
|
四、力的示意图 |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
知道力的示意图画法,并了解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别,联系。 |
举例作图: (1) 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 ,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 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
学生作图,对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掌握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画法。 |
|
五、课堂小结 |
通过观看录像,思考,讨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单位。 |
|
六、课堂作业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
[ 实践活动 ]
观看足球比赛,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运动员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 教学反馈 ]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本节可通过观看力的作用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其中部分内容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课堂严谨而又不失活跃,学生掌握内容深刻而又牢固。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的三要素;
(2)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的单位;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概念
[ 教学难点 ]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一、力的概念 |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 |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
|
二、力的作用效果 |
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 |
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
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
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 |
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 …… 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
…… |
|
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 |
|
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 |
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
|
三、演示、思考 |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 磁铁吸引铁钉; (2)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问: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 |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 |
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
学生举例: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 …… |
|
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
老师演示实验: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提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 |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测 ( 木板后有磁铁 )。 |
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 |
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 |
|
让学生分析教材图8-1-1中谁是受力物体?谁是施力物体?
|
学生通过分析,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 |
|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老师做实验: (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
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他也是这样。 |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 |
|
六、课堂小结 |
通过观看实验、投影、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
|
七、课堂作业 |
“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
[ 实践活动 ]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 教学反馈 ]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1.完成发展空间。2.完成《课后练习与评价》
第八章 力
4. 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见教材)
3. 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沿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经常发生变化,即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这种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可用平均速度表示:
V=s÷t
练习:小明在百米赛跑中,前50m经历的时间是6.3s,跑完100m经历的时间是12.9s。他在100m内的平均速度是 ,前50m内的平均速度是 。
从上题你发现了什么?(由此可见,平均速度是对某一段或某一段时间间隔而说的,对不同的路程或不同的量间间隔,平均速度一般来说是不同的。
2.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沿直线运动的各段路中,它的速度保持不变,在物理学中这种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