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6977  196985  196991  196995  197001  197003  197007  197013  197015  197021  197027  197031  197033  197037  197043  197045  197051  197055  197057  197061  197063  197067  197069  197071  197072  197073  197075  197076  197077  197079  197081  197085  197087  197091  197093  197097  197103  197105  197111  197115  197117  197121  197127  197133  197135  197141  197145  197147  197153  197157  197163  197171  447090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试题详情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存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2) 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3)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 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试题详情

2. 制作不倒的“小丑”。

 3 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写出你能想到的情况,越多越好。

[ 课后练习 ]

 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 教学反馈 ]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用比值法处理数据,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活动的乐趣和科学方法的重要。 五、摩擦力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或钩码)、木板、毛巾、棉布、装米的杯子、筷子等

[ 教学目标 ]

试题详情

1. 根据重垂线的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平仪,检查家中的家具是否放置水平。

试题详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 教学重点 ]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 教学难点 ]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什么是重力
 导入(由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学生感觉自然熟悉,易于理解接受)
 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个录像。在观看录像时,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听讲、仔细观察并思考。
 
 教师播放录像: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
 
 教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
 
 学生的可能回答:
 ① 运动员跳进水里;
 ② 足球(炮弹)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后落到了地面;
 ③ 苹果掉到地上;
 ④ 它们的共同点是最后都回到了地面,并且静止了;
 等等。
 教师: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
 学生思考,在纸上写出所能想起的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
 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思考和记录。
 教师:同学们都想出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些同学还想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注意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踊跃发言:
 ① 向上跳起会落回地面;
 ② 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静止在地面;
 ③ 篮球投进篮框后会落回地面;
 ④ 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下后,落到地面;
 ⑤飞机降落;
 等等。
 教师: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大家说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学生回答:重力。
 教师:大家分析一下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
 教师:对的。苹果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重力也是一种力。我们学过力有三要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学生: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师:正确。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师拿出一厚一薄两本书,一个大钩码(或砝码)和一个小钩码(或砝码)。
 教师: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比较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较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更重呢?
 学生:厚的书比薄的书重;大的钩码(砝码)比小的重。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质量大的,受重力大;质量小的,受重力小。
 教师: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桌上不同质量的物体,比如厚度不同的书、铅笔盒、书包等,想一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是不是真的有关系呢?如果有,那么它们的定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用手掂身边的物体,不同质量的物体,手上所感觉到压力不一样;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猜测重力和质量有一定的关系。
 2. 进行实验
 教师:我们如何研究它们的关系?
 教师:对。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找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桌上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由实验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
 学生分为小组(2人一组)
 ① 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设计表格;
 ②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
 ③ 分析数据,采用比值法处理数据:
 m 1m 2 = G 1G 2
 或 G m = 常量
 ④ 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
 3. 交流讨论
 教师:你们的实验结果怎样?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给出 g 的含义,写出物理公式。
 交流讨论: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
 补充一个例题,让学生利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后,再进行讲解。
 学生利用公式 G = mg 进行计算。
三、重力的方向(利用直观的小实验,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易于理解接受)
 教师: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大家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我们上课时录像的现象猜想一下。
 学生回答: ① 向下的; ② 指向地面; ③ 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演示实验:从空中释放粉笔,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
 学生观察,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和粉笔下落的方向一致。
 教师:重力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大家利用桌上的铁架台做个小实验,看看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重力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
 ① 把带细线的小球系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
 ② 把铁架台底座的一侧轻轻抬起(模拟在不平地面上的情况),在抬起的过程中观察细线的方向。
 教师提问:各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呢?重力的方向是否与地面情况有关?是与当地地面垂直呢,还是与水平面垂直?
 学生回答: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细线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重力的方向不一定垂直于地面等等。
 教师:我们观察到的细线的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它垂直于水平面,而不是垂直于地面,我们称这个方向为“竖直向下”。
 
 观察图8-4-3到8-4-4,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解,介绍重垂线的使用。
 简单介绍水平仪,让学生简单分析水平仪的原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师直接给出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
 
 
 带领学生一起做个小实验:用手指支在直尺的中心,直尺能够保持平衡。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手指支撑直尺的中心,发现直尺平衡。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寻找钢笔、圆珠笔、课本等的重心。
 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
 
五、发展空间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重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对物体没有了重力作用,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
 思考、讨论,得出了形形色色的答案:
 ① 人会漂浮在空中;
 ② 踢飞的足球不会回到地面;
 ③ 水不会往低处流,看不到美丽壮观的瀑布;
 ④ 炮弹打击不到地面的目标;
 ⑤ 不能玩滑梯;
 ⑥ 秋天的落叶不会飘落到地上;
 等等
六、课堂小结
 1. 重力产生的原因;
 2.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G = mg
七、课堂练习
 小明的质量是40kg ,他的体重是多少?小聪的体重为441N ,他的质量是多少?

[ 实践活动 ]

试题详情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试题详情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2课时

[仪器材料] 弹簧测力计、50g钩码4个、铁架台一个、带有细线的小球、水平仪、一把直尺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试题详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测量原理。

[ 教学难点 ]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 教学反馈 ]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试题详情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试题详情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1-2课时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