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6994  197002  197008  197012  197018  197020  197024  197030  197032  197038  197044  197048  197050  197054  197060  197062  197068  197072  197074  197078  197080  197084  197086  197088  197089  197090  197092  197093  197094  197096  197098  197102  197104  197108  197110  197114  197120  197122  197128  197132  197134  197138  197144  197150  197152  197158  197162  197164  197170  197174  197180  197188  447090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盛有水的水杯、两端带有绷紧程度相同的橡胶膜的玻璃圆筒、体积相同的铁块、铜块、较大的铁块、食盐、小塑料袋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求出浮力的大小。

试题详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实验探究--浮力
 ( 1 )调查:洗澡时进入浴盆,感觉自己身体变轻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学生参与)
 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并认同有这样的感觉;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很久以前跟你们有同样的感受;
 
 ( 2 )将一个小木块放进水里,它会漂起来;
 学生观察;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举出例子。
 学生举例;
 引导得出浮力概念:这种能让物体浮起来的力叫做浮力;
 根据这些事实,我们认识到漂浮在液体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有这样的“浮”起来的概念,所以他们很容易理解浮力的概念;他们知道把物体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 3 )如果我们游泳时,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浸没水中,我们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开始出现分歧,有的学生赞成、有的学生反对、开始怀疑;
 进行实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演示实验,如图11-2-2)
 学生思考;
  •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
 
 一步一步引导得出结论;
  • 受不受到浮力,我们直接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变化就能知道;
  • 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等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没有浮力;
  • 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大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存在浮力;
 ( 4 )引导学生陈述自己对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写在笔记本或纸片上;
 ( 5 )进一步讨论这个实验:
 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 F 1 F 2 有什么关系?浮力的方向是什么?(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
 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
  • 我们分析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从分析力的示意图开始;
  • 对第一个图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一个拉力 F 1 和重力的作用;
  • 对第二个图中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一个拉力F2 、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 两个图中,石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 静止状态意味着平衡,平衡意味着相等关系,列出关系式,最后的结果是用F1F2来表示F
  • 平衡导致了浮力必须和重力在一条直线上;
  • 浮力向上且与重力在一条直线上,那说明浮力的方向是与重力恰好相反,那么浮力的方向是什么?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 6 )引导:同学们想一想,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了哪几条有用的结论,并归纳出来。
 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写出得到的结论;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 1 )复习: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升力,作用在鸟身上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升力是由于鸟翼上方和下方的压强差产生的。
  •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以下是一种引导的方案,供参考)
 
 浮力与升力有共同的特征“能使物体上升”。
 学生类比回答;
 升力是由压强差产生的,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升力类似,通过类比,我们可以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2 )让学生自己根据理解,在卡片或笔记本上写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学生们整理思路运用类比法自己写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 3 )通过实验观察上下表面的压强差。
 演示实验:
 将两头带橡皮膜的直桶玻璃管竖直伸入水中,让同学们观察现象;
 学生们观察到玻璃管下面橡皮膜比上面的凹陷得厉害;
 根据你的理解,写一写你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了什么有用的结论。
 动笔写自己的理解并与同学分享和完善自己写的内容;
 ( 4 )思考:沉没在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受到浮力了吗?(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判断一下)
 得出结论:像沉船那样与水底紧密结合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因为它的下表面没有受到水的压强。
 学生记录:没有。
 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必须要上下表面的压强同时具备的时候才能产生浮力。
三、课堂小结
 1 .认识浮力,是一种能使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它的方向竖直向上;
 2 .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上下表面的压强差产生的;
 3 .得到一种浮力的计算方法: F =F1-F 2
四、作业
 根据需要布置作业。

[ 实践活动 ]

 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阿基米德以及死海的资料。

试题详情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法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浮力,通过类比法、观察法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试题详情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石块、弹簧测力计、盛有水的水杯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试题详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加深人文素养。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实验探究--升力
 ( 1 )提问:鸟儿能在天空中翱翔,依据鸟的原理而设计的滑翔机大家听说过吗?你知道第一个设计滑翔机的人是谁吗?连接滑翔机图片。
 学生回答问题,若可以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若不能回答,教师在图片的引导下,介绍奥托 · 李林达尔。
 ( 2 )德国的奥托 · 李林达尔,是世界上公认的滑翔机之父(连接到李林达尔)。
 学生了解到滑翔机之父--李林达尔。
 ( 3 )今天我们就来动手做一个鸟翼模型,观察气流对鸟翼有什么作用?
  鸟翼向上运动,肯定是有一个力作用在它上面了,而这个力呢,由于它有提升物体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升力”。
 在教师的带领下,做一个鸟翼模型,如教材图11-1-3在中间插一个吸管,将模型放在一个直立的铁丝上,用吹风机正对着鸟翼模型吹风,观察气流对鸟翼的作用;
 学生观察到鸟翼模型在气流的作用下,沿着铁丝向上运动。
二、伯努利的发现
 ( 1 )提问:这个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来追溯一下历史;早在 1738 年,伯努利就发现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不仅解开了鸟儿在天空翱翔的奥秘,也成了人类打开空中旅行大门的钥匙(连接到伯努利)。
 学生了解伯努利的主要成就。
 ( 2 )流速与压强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取一张纸条,从纸条上方沿纸条吹气,如图11-1-4 ,纸条会怎样运动?
 学生动手操作,并回答:纸条居然飞了起来(这里和他们日常生活中以为只有吹纸条下方才会将纸条吹起来不同,引起学生好奇);
 提问: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出流速和压强有什么样的关系(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
 
 要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我们来探究一下纸条上方的流速和压强;
 学生根据引导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吹纸条上方,导致纸条上方的流速比纸条下方的流速大;
 纸条上升,说明纸条上方的压强比下方小;
 纸条上方的流速大、压强却小,说明流速与压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3 )让学生自己写出结论,写完后让他们对照书上相应的部分;
 ( 3 )学生自己写结论,然后与书上的内容对比;
( 4 )介绍一下“河流流线”的情况;
 
 观察实验室中模拟鸟翼周围的气流的情况(如图 11-1-5)。
 学生观察;
 提问:根据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了解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思考;
  • 我们可以通过流速和压强的关系来解释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 鸟翼上方和下方的压强差导致了升力的产生;
  • 升力是向上的,说明鸟翼下方的压强比上方的大;
  • 根据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知道鸟翼下方的流速比上方小;
  • 是什么导致了下方的流速比上方的小呢,当气流通过鸟翼时,下方的流速比上方慢;
  • 做个鸟翼模型,放在水流中,让同学来体验一下,经过鸟翼模型下方的水流要比上方慢。
 学生在引导下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 5 )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写出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写完后对照书上的相应部分。
 ( 5 )学生自己用逻辑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结论,并和书上的结论对照。
三、解释飞机的设计原理
 提问:( 1 )飞机和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列举出共同点(两支翅膀、头、尾等等)。
 ( 2 )那飞机要升入天空,它的机翼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的?(画图)(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
 学生自己动手画图;
  • 飞机同样需要升力;
  • 飞机的成功是仿生的一个典型例子;
  • 飞机的机翼和鸟翼有几乎相同的结构。
 
四、生活中的“翼”
 看教材图11-1-6、图11-1-8 和图片,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在空中,飞机、天鹅;
 在海洋中,企鹅、海豚、鳐鱼、深水飞机。

 你能想像它们的形状吗?请你们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
 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画了出来。
五、发展空间
 我们通过图11-1-9某同学设计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来分析它的原理。
 学生回答。
六、课堂小结
 1 .流速和压强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2 .用这个关系解释升力产生的原因;
 3 .解释飞机和鸟为什么能在天空中飞行。
七、作业
 活动手册的相关内容。

[ 实践活动 ]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制作飞机的机翼模型;在因特网或百科全书上查阅有关风洞的内容,并且用自己的话写一下风洞的作用。

[ 教学反馈 ]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做为了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不停地诱发学生,最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引导,他们会觉得是自己解决了问题。

 本节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怎样依据方案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试题详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通过分析推理法探究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制作“鸟翼模型”,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试题详情

授课地点: 教室、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硬纸、吸管、胶带、电吹风机、铁丝、纸条等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了解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试题详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 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 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3)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教学重点 ]

 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

[ 教学难点 ]

 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大气压强
 教师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验 ① :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提出问题: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纸片会掉下来。
 实验 ② :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问: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教师放开手,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有的学生认为纸片会掉下来,有的认为不会,有的思考、犹豫,不知会有什么情况。
 学生观察,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实验 ③ :在刚盛过热水的密闭空塑料瓶上,浇上冷水,瓶子被压扁。
 实验 ④ :用开水把杯子烫热,立即扣在气球上,杯子被气球吸住。
  提出问题:硬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塑料瓶怎么会被压扁?杯子为什么会牢牢地吸在气球上呢?
 学生讨论、回答:
 ① 硬纸片受到一个向上的力;
 ② 空气对塑料瓶有压力;
 ③ 杯子被气球粘住了。
 教师用投影仪投影大气层的结构,对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学生观看图片,听教师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教师:谁能解释一下我们刚做的三个实验的现象呢?
 学生回答:
 ① 这些现象都是由大气压引起的;
 ② 硬纸片受到向上的大气压;
 ③ 瓶子被压扁,说明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可能的回答:
 ① 塑料挂钩被大气压压在墙上:
 ② 用吸管吸汽水;
 ③ 墨水被吸到钢笔里。
 二、大气压强的测定
 教师投影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图片,讲解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出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学生回答:
 ① 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 大气压强很大,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
  学生纷纷猜测大气压强的大小,但是都不知道大气压究竟有多大。
 教师指导学生用塑料挂钩的吸盘来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感受大气的压力,估测大气压的值。
 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实验,把两个吸盘对着挤压,尽量把里边的空气挤出来。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用测力计测出拉开吸盘时大气对吸盘的压力,测出吸盘的面积,可以估算出大气压的值。
 教师:用这个方法,我们可以估算大气压的值。但是我们怎样才可以确切地测定大气压的值呢?同学们先想一想,实验 ② 中硬纸片的受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受到水杯内水的压强和大气压强,大气压强大于水的压强,因为杯底对水也有压强,这个压强无法测出。
 教师:如果能使水不与水杯底接触,而且水面上方的气体压强为零,那么纸片的受力情况是怎么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受力分析: 硬纸片受到水柱的压力和大气给的压力。
  学生分析得出:此时,大气压强就等于水柱产生的压强。
 教师:究竟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大家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
  换用比杯子长的各种不同长度的试管(或容器)进行“覆杯”实验(例如可以用矿泉水瓶、一端封住的日光灯管等)。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发现大气压能支持很高的水柱。
 教师利用图片向学生讲解,大气压可以支持的水柱高达 10m 以上。
 
 教师提出问题:
 ① 这个实验测大气压的原理是什么?
 ② 怎样能使液柱高度降低?
 学生讨论:
 ① 大气压强等于水柱产生的压强。即 p0 = ρ gh
  ② 因为 p0 = ρ gh ,所以在大气压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换用密度较大的液体,液体的高度将会低一些。
 教师:什么液体的密度比较大呢?
 学生:水银。
 用多媒体播放托里拆利实验录像(课件),教师进行讲解。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实验的过程步骤,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原理和结论。
 教师:根据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
 学生利用 p0 = ρ 水银 gh 进行计算,推出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引导学生讨论:
 ① 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
  ② 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
 学生讨论得出:
 ① 因为 p =ρgh ,液体压强与水银柱的高度有关,而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无关。
  ② 破洞后的玻璃管与水银槽成了连通器,管内的水银将向下落回水银槽。
 教师利用水银气压计的实物,向学生解释其工作原理。
 
 三、大气压与高度、天气的关系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情况图(课本上的图10-4-8),向学生讲解: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越小。
 学生观看图片,认真听讲。
 教师利用图10-4-9,给学生简单介绍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提出问题:当大气压降低时,常伴有多云天气,这是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交流。
 四、课堂小结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2)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的大小。
 五、课堂练习
 根据需要布置。
 六、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 实践活动 ]

 (1)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写出调查报告。

 (2)设计一个给鸡自动饮水的装置,并解释其原理。

[ 教学反馈 ]

 本节的重点是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难点是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生活中存在很多大气压的现象,教学时,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做实验,加强学生对大气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在讲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得出与托里拆利实验相似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测大气压的原理,再引入托里拆利实验的录像,对学生进行讲解,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十一章 流体的力现象

试题详情

2.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2)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试题详情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2课时

[仪器材料] 塑料瓶、水杯、硬纸片、杯子、气球、塑料挂钩的吸盘、长度不同的几个试管、空可乐瓶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 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 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

 (4)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