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7003  197011  197017  197021  197027  197029  197033  197039  197041  197047  197053  197057  197059  197063  197069  197071  197077  197081  197083  197087  197089  197093  197095  197097  197098  197099  197101  197102  197103  197105  197107  197111  197113  197117  197119  197123  197129  197131  197137  197141  197143  197147  197153  197159  197161  197167  197171  197173  197179  197183  197189  197197  447090 

2. 自己做一做“筷子提米”的实验。

试题详情

1. 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上的摩擦,哪些部位是需要增大摩擦的?哪些部位是需要减小摩擦的?写出简单的报告。

试题详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3)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探究日常生活相关现象中的物理规律的习惯,具有把物理知识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 教学重点 ]      

 认识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 教学难点 ]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滑动摩擦力
 通过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① 从滑梯上滑下的儿童,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慢慢停下来;
 ② 滑雪运动员停止动作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③ 推出的沙壶球,在轨道上慢慢停下来。
 教师: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学生认真观看录像,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猜测到这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一个起阻碍作用的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教师:你们是否感受到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
 ① 推动桌子需要很大的力气,感觉到有阻碍,因为桌子和地面间有滑动摩擦力;
 ② 用手搓桌面,感觉到用了力气,手和桌面间有滑动摩擦力;
 ③ 磨刀时,手需要使劲,是因为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也可能有人会说,没有注意过,没有感受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对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不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滑动摩擦力。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现象。现在,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
 ① 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
 ② 改变手按在桌面的力的大小,再在桌面上滑动,体会与 ① 有什么不同;
 ③ 用手在衣服或者头发上滑动,体会看看与在桌面上滑动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④ 用脚在地上蹭一蹭;改变脚蹭地的力的大小,体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学生进行活动,用手按着桌面滑动或用脚蹭地。学生们都感觉到手或脚吃力,改变手按桌面的力或改变脚压地面的力时,会感觉到受到阻碍的力的大小不一样;手在衣服或头发上滑动和在桌面上滑动时相比,感觉受到的摩擦力不一样。经过这些小活动,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身边存在的滑动摩擦力的现象。
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同学们在刚做过的小活动中,体会到了摩擦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了解的有关知识,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把你的猜想写下来,然后与组员讨论,提出共同猜想的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猜想假设:
 ①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② 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有关;
 ③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④ 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⑤ 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认真思考,写下自己的猜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避免学生盲目猜想。在必要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以下现象来感知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 手在衣服上、桌面上、头发上滑动的感觉;
 ② 手按桌面的力不一样,手的感觉不同;
 ③ 分别拉动重力不同的两个物体,感觉会不一样。
 学生各自猜想后,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小组成员共同赞成的猜想,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本组的猜想。
 教师将学生主要提出的猜想列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因素,确定出需要探究的猜想。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出三个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②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③ 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
 2.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一个验证我们提出的猜想的实验方案。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内进行方案交流。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
 
 教师:每组派代表与大家交流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适时提出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代表汇报各组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实验设计,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出最佳方案。
 实验方案:
 ① 保证接触面的大小、压力的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比较摩擦力大小;
 ② 保证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的大小,比较摩擦力大小;
 ③ 保证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比较摩擦力大小。
 教师: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分小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临时问题。
 学生根据需要,挑选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根据实验要求控制操作条件:
 ① 可以利用毛巾、棉布、沙子等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② 为改变接触面的大小,可选用长方体形状的木块;
 ③ 要改变压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将木板由水平放置变为倾斜放置来实现,或在木块上加砝码(钩码)。
 3.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
 教师: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并且进行分析。
 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
 学生设计表格,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小组结论。
 
 4. 交流讨论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进行小结。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得到结论:
 ① 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②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 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与滚动摩擦
 教师:生活中除了滑动摩擦力,还有另外两种摩擦现象。我们先来看两个小实验。
 演示: ① “筷子提米”的实验;
    ② 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
 学生观察,惊奇之情流露于脸上。学生能认识到这也是一种摩擦现象。
 教师解释,这种摩擦叫做静摩擦。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活动,利用圆铅笔代替滚木,把圆铅笔垫在木块下,拉动木块,比较直接在桌面上拉动木块。
 
 教师给出滚动摩擦的概念,进行解释。并告诉学生,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阻碍作用小得多。所以在古代,人们常用树木当作滚轮搬运巨石。给学生介绍滚动轴承。 用幻灯给学生展示图8-5-6和滚动轴承。
 学生动手做一做,发现木块下垫铅笔比直接拉动木块要省力,但是木块还是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四、摩擦的利弊
 教师: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
 学生进行讨论,举出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如:鞋底摩擦大可防滑等。
 
 教师:可见,生活中存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们要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摩擦。谁能提出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都有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实例。如:
 ① 轮胎印上花纹,增大摩擦;
 ② 用手握紧瓶子,可以增大手与瓶子间的摩擦;
 ③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
 ④ 在自行车轮的轴承中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摩擦。
 等等。
 教师总结。
 增大摩擦的方法:
 ① 增加压力;
 ② 使接触面更粗糙。
 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 减小压力;
 ②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④ 使摩擦面分离。
 
 教师利用音像资料,向学生简单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等,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气垫导轨的原理。
五、课堂小结
 1. 生活中存在三种摩擦现象:滑动摩擦、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2. 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3.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 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六、课堂练习
 根据需要进行安排。
七、课后练习
 活动手册中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试题详情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试题详情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存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2) 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3)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 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试题详情

2. 制作不倒的“小丑”。

 3 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写出你能想到的情况,越多越好。

[ 课后练习 ]

 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 教学反馈 ]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用比值法处理数据,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活动的乐趣和科学方法的重要。

试题详情

1. 根据重垂线的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平仪,检查家中的家具是否放置水平。

试题详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 教学重点 ]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 教学难点 ]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什么是重力
 导入(由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学生感觉自然熟悉,易于理解接受)
 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个录像。在观看录像时,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听讲、仔细观察并思考。
 
 教师播放录像: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
 
 教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
 
 学生的可能回答:
 ① 运动员跳进水里;
 ② 足球(炮弹)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后落到了地面;
 ③ 苹果掉到地上;
 ④ 它们的共同点是最后都回到了地面,并且静止了;
 等等。
 教师: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
 学生思考,在纸上写出所能想起的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
 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思考和记录。
 教师:同学们都想出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些同学还想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注意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踊跃发言:
 ① 向上跳起会落回地面;
 ② 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静止在地面;
 ③ 篮球投进篮框后会落回地面;
 ④ 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下后,落到地面;
 ⑤飞机降落;
 等等。
 教师: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大家说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学生回答:重力。
 教师:大家分析一下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
 教师:对的。苹果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重力也是一种力。我们学过力有三要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学生: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师:正确。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师拿出一厚一薄两本书,一个大钩码(或砝码)和一个小钩码(或砝码)。
 教师: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比较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较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更重呢?
 学生:厚的书比薄的书重;大的钩码(砝码)比小的重。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质量大的,受重力大;质量小的,受重力小。
 教师: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桌上不同质量的物体,比如厚度不同的书、铅笔盒、书包等,想一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是不是真的有关系呢?如果有,那么它们的定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用手掂身边的物体,不同质量的物体,手上所感觉到压力不一样;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猜测重力和质量有一定的关系。
 2. 进行实验
 教师:我们如何研究它们的关系?
 教师:对。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找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桌上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由实验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
 学生分为小组(2人一组)
 ① 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设计表格;
 ②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
 ③ 分析数据,采用比值法处理数据:
 m 1m 2 = G 1G 2
 或 G m = 常量
 ④ 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
 3. 交流讨论
 教师:你们的实验结果怎样?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给出 g 的含义,写出物理公式。
 交流讨论: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
 补充一个例题,让学生利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后,再进行讲解。
 学生利用公式 G = mg 进行计算。
三、重力的方向(利用直观的小实验,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易于理解接受)
 教师: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大家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我们上课时录像的现象猜想一下。
 学生回答: ① 向下的; ② 指向地面; ③ 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演示实验:从空中释放粉笔,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
 学生观察,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和粉笔下落的方向一致。
 教师:重力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大家利用桌上的铁架台做个小实验,看看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重力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
 ① 把带细线的小球系在水平放置的铁架台上,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
 ② 把铁架台底座的一侧轻轻抬起(模拟在不平地面上的情况),在抬起的过程中观察细线的方向。
 教师提问:各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呢?重力的方向是否与地面情况有关?是与当地地面垂直呢,还是与水平面垂直?
 学生回答: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细线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重力的方向不一定垂直于地面等等。
 教师:我们观察到的细线的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它垂直于水平面,而不是垂直于地面,我们称这个方向为“竖直向下”。
 
 观察图8-4-3到8-4-4,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解,介绍重垂线的使用。
 简单介绍水平仪,让学生简单分析水平仪的原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师直接给出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
 
 
 带领学生一起做个小实验:用手指支在直尺的中心,直尺能够保持平衡。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手指支撑直尺的中心,发现直尺平衡。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寻找钢笔、圆珠笔、课本等的重心。
 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
 
五、发展空间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重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对物体没有了重力作用,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
 思考、讨论,得出了形形色色的答案:
 ① 人会漂浮在空中;
 ② 踢飞的足球不会回到地面;
 ③ 水不会往低处流,看不到美丽壮观的瀑布;
 ④ 炮弹打击不到地面的目标;
 ⑤ 不能玩滑梯;
 ⑥ 秋天的落叶不会飘落到地上;
 等等
六、课堂小结
 1. 重力产生的原因;
 2.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G = mg
七、课堂练习
 小明的质量是40kg ,他的体重是多少?小聪的体重为441N ,他的质量是多少?

[ 实践活动 ]

试题详情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试题详情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